自贸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2013年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而后发布中国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2015年
4月20日,上海自贸区扩展区域,新增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广东、天津、福建3个自贸区总体方案公布
2017年
3月31日,国务院分别印发第三批7个自贸区总体方案,同时发布上海自贸区3.0版本
2018年
9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10月16日,海南自贸区总体方案公布
2019年
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
2020年
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我国自贸区数量增至21个
2022年
1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正式施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27条
2023年
6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9月21日,《上海市落实〈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实施方案》发布
时至今日,在中国大地上,用遍地开花来形容自贸区建设,毫不夸张。
十年间,我国先后设立了21个自贸区,涉及21个省份的51个城市和海南岛全岛,共计67个片区。由上海“一个点”到东部“一条线”,再到全国“一个面”,已经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高水平改革开放新格局。
十年间,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占比近一半。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设了全国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
试制度,闯新路,开放永不停步。这正是上海自贸区十年探索的写照,也是其最大意义之所在。就像她诞生之初就一直脍炙人口的那句话所说:上海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政策优惠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
为国家试制度,深深镌刻在自贸区的成长基因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当数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从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是划时代的改革,负面清单蕴含的“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年来,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
这样的速度,在全球也没有先例,充分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前进,没有退步”的鲜明态度。
从投资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领域的自由贸易账户,到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业一证”改革……上海自贸区不断通过试验评估相关规则对中国各领域的影响,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上海自贸区不仅是改革的“试验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高产田”,制度创新加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同一区域挂牌前20年的2.35倍。在上海自贸区带动下,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逾1.3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5倍和1.5倍;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2家、外资研发中心突破250家,均占上海全市近一半比重。
市场主体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选择扎根上海自贸区?更优的制度环境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十年来,八成以上企业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显著改善或较大程度改善了营商环境;大部分企业认为上海自贸区各项改革创新措施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较强,并对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充满期待。
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十年来,上海自贸区作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外贸外资发展的重要平台,已成为中国开展高水平开放的先导力量、制度型开放的开路先锋。在上海自贸区的探索中,中国不断开放市场,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在享受权利、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履行义务、展现大国担当,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
展望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不断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标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开展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加强更高水平开放制度供给,切实有效防控风险,加快培育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下一个十年,依然可期。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