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网约车上的小男孩 尊老敬老乐善好施 日积月累传递温情 广告
第7版:上海新闻/广告 2023-10-27

尊老敬老乐善好施 日积月累传递温情

尊老爱幼、敬老恤贫、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今天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衣爱娟,一位是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奖获得者江虹蔚。她们的美德故事口口相传,如火炬般照亮着前路,温暖着人心,也吸引着更多人将光与热播散开去。 ——编者

用陪伴诠释孝心

衣爱娟是青浦区白鹤镇梅桥村一位老实厚道的农村妇女,她有“三个妈妈”,分别是婆婆和养母,还有一个长期住在大哥家的生母。

衣爱娟的婆婆腿脚不便,衣爱娟便每天变着法烹饪美食给她吃。一日三餐,餐餐未落。婆婆早饭爱吃花生酱拌粥,家中便准备多种不同口味的花生酱;婆婆爱吃瓜子,衣爱娟就剥好放在小碟子里给婆婆吃;婆婆爱干净,衣爱娟就不厌其烦每天帮她擦洗身体。

衣爱娟的养母有段时间病了,头痛发热,但她不去医院也不肯吃药,衣爱娟急在心里,赶忙放下手中农活在家陪伴,哄她吃药、给她刮痧、陪她说话。最终,养母的病也好了。衣爱娟的生母也年事已高,一般住在大哥家,逢年过节,衣爱娟总要接她到家里来聚,平日里也常带些生母爱吃的零食去看望。生母97岁高龄后,生活无法自理,衣爱娟便天天去生母住处,帮她擦身、做饭、洗洗晒晒,每日送上温热的牛奶。

总有人问衣爱娟,为什么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三个妈妈,衣爱娟笑着说:“老人们操劳了一辈子,照顾她们是应该的。能有幸成为一家人,那就是缘分,只要有能力,我就想不遗余力地照顾她们。”大道至简,孝心的最好诠释便是陪伴,陪伴虽可贵,更贵在坚持。也正是衣爱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陪伴,感动了整个梅桥村,向全村传递着孝心的力量。

一杯热茶暖人心

为让古镇老人有个舒心的环境饮茶休闲,江虹蔚自负盈亏,为老人提供免费茶水与评弹服务,以体贴入微的关爱之心,守护水乡茶文化与古镇老人。

江虹蔚与青浦朱家角镇的老人结缘于十年前,当时她从云南慕名到古镇朱家角进行茶楼选址调研。通过与老茶客的接触,她发现古镇没有一间足够宽敞舒适、可供老人舒心饮茶的去处。“我当时就决定,一定要给老人们提供更好的喝茶场所,让他们舒舒服服聚在这里,喝喝茶、聊聊天,在家长里短地闲聊和袅袅茶香中迎接新一天的开始。虽然起步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先咬咬牙让茶楼办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别的就先放到一边吧。”

为让老人更有归属感,江虹蔚花费心思保留茶楼原本的经营模式与内部陈设,甚至重开在这里已经断档三十八年的书场。每天时间一到,说表细腻、娓娓动听的吴侬软语回荡于茶楼之中。茶客周先生感叹道,自己从小离开家乡,没想到如今退休回到这里,还能听到这么多年前耳熟的评弹,脑海里那份小时候的“穷开心”又回来了。

刚开业时,茶楼人流量并不多,江虹蔚了解到这是因为许多老人经济状况不好,即便茶位费、听书钱已降到最低,他们仍有些舍不得,她便立即决定对本地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早茶书场,由自己来承担一年30余万元的开销。

十年来,江虹蔚对老人们的牵挂渗透到日常的每件点滴小事,为古镇平添一份暖心温度。为了顺应老人们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她将茶楼的开业时间提前至每天凌晨三点半,只为让每位老人不用在寒风中等待,都能第一时间喝上一口热茶。

本报记者 郭剑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