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鹣鲽逸致”书画作品展举办 开展六小时内六成画廊开张 看“法怎么从土里长出来”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3-11-03
华政原创话剧《立场》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

看“法怎么从土里长出来”

华东政法大学前身——华东政法学院老院长雷经天的故事从延安的窑洞讲到上海的石库门,又来到北京的天安门。11月2日至4日,华东政法大学原创话剧《立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质朴的舞台带着观众从华政的法学课堂闪回到延安时期那场著名的黄克功案审判,一句句接地气的台词、一个个饱满生动的人物、雷经天与黄克功之间法理与情理的纠葛,最后都融汇在两代法学学者的追问与回答之中。谢幕后,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深扎校园 创新传播

2021年5月,彼时,《立场》还叫《雷经天》,这部剧在美琪大戏院首演便是五场,扎实的戏剧创作,贺彬、张桐等名演员的阵容,让这部剧备受好评。同年11月,由华政学生参演的青春版作品受邀参加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邀请展暨南山戏剧节开幕演出,获得优秀剧目。两年多时间里,青春版《立场》以沉浸式课程形式深入华政校园,贺彬和张桐都是课程的导师,新生入学时,《立场》还成了华政学子的开学第一课。

讲好校史中的党史故事,讲好党史中的法治故事,《立场》从黄克功这个经典个案中找到了切入口。创作中,不仅华政的师生参与其中,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上海高校的艺术家以各种方式加入进来,让这部剧从课堂讲台走到剧场舞台,进一步走到全国观众面前。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透露,《立场》还将录制成电影。

回到延安 走近人物

时隔两年多,再次走近雷经天这个人物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贺彬专门到延安住了将近一个月。在那片黄土高原上,他看到了山上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他走进当年的法院,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当年的故事,感受延安精神,感受剧本里描写的“法是怎么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贺彬感慨,角色和演员之间确实有距离,但他把雷经天当成老师、挚友,去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延安的原因,我要用他的精神来说台词、用他的意志去表达”。

《立场》是著名影视演员张桐的话剧处女作,首演时的他,在《立场》中摸索着话剧表演的门路。如今他已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名演员,在北京演出,让他重新感受到了这部戏留给观众的讨论空间之大。黄克功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充满了戏剧张力,从台上陕北百姓和学生的讨论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实践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法治的立场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

讨论不断 思考不止

散戏后的剧场大厅里,三五成群的观众仍在热烈讨论。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郭武军说,被黄克功杀害的女学生刘茜所在的陕北公学,正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舞台上讲述的故事其实是和校史紧紧交织的。郭武军说:“‘立场’这个剧名改得非常好,不再只是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而是讲述了我们的法律如何走到今天的一段历程。”

这部话剧的艺术性也得到了北京观众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法商管理系副教授华忆昕是一名话剧爱好者,她表示观演的过程内心十分纠结,“这是一个很公正的审判”,但这份公正来得并不容易,一边是雷经天与黄克功的友情,一边是雷经天与许多有志青年追求的法治的、进步的、公平的新社会,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考验法律人的时候就到了。华忆昕对舞台的灯光印象深刻,一束聚光打到雷经天的身上,最终慢慢消散,她看到了雷经天的孤独,即便会共情,但法律人只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她说:“我们现在追求的是更精湛的立法技术或司法审判的技术,但《立场》告诉我们,在这个层面之前,我们追求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法治精神,这部话剧很成功地带给我们这些思考。”

特派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