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穆斯塔法·艾哈迈德  中国是埃及人民眼中最友好的国家 瑞雪·墨菲  中国的发展让我有了更多想做的课题 研究中国 启迪世界 成就未来 卜正民  “局外”“局内”两种视角融合才能了解中国全貌 用脚探索上海 用心感知中国
第2/3版:要闻 2023-11-24

瑞雪·墨菲 中国的发展让我有了更多想做的课题

瑞雪·墨菲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牛津大学中国发展与社会研究学教授瑞雪·墨菲毕业于剑桥大学,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城市化、教育发展、人口转型和国家政策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化。比起“墨菲”,她更愿意别人叫她“瑞雪”,因为这在中文里寓意着好兆头。

在瑞雪看来,全球化的中国学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国发展特点、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是对不同区域,相互之间发展模式的一种比较。

由于国际学术界通用语言是英文,关于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以英语为主,曾经的海外中国研究其实是西方中心化的。但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学者、亚洲及其他国家的学者以他们的视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并不断在国际出版物、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他们的视角不尽相同,对中国的了解也变得多元。加之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合作课题逐年增多,核心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因此,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的研究正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瑞雪在中国的村庄、乡镇、县城和城市进行了访谈、文献研究和调查,并在中国度过了六年时间。

她的第一本著作《中国农民工如何改变中国农村》研究了中国农民工对其原住地的影响,在1996年至2000年间,她多次到江西省三个县进行实地调查,将研究放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语境下,解读农民工外出打工潮和返乡潮对乡村的影响。在20年前,这一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性。甚至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依然是一个很新的议题。而她的最新著作《中国大迁徙的孩子们》(剑桥大学出版社,2020年)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从农村儿童在父母离乡工作时的视角,探索移民、城市化、教育以及家庭的性别和代际关系。

疫情之后再次回到中国,瑞雪近期又走进了她曾经做过田野调查的农村。通讯方式、交流工具的变化引起了她的巨大兴趣。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Wi-Fi的普及,视频联系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仅在家里的孩子可以跟外出务工的父母随时取得联系,亲朋好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密切,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村妇女也很乐意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她惊叹于中国近年来巨大发展,让她有了更多想做的课题,更感叹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也要与时俱进,同步更新了。

本报记者 解敏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