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极具特色麦秆画 我的乒乓球收藏 文心雕龙贺岁壶 以尺作笔谈界画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4-01-06

以尺作笔谈界画

清代袁江《汉宫春晓图》斗方

◆李笙清

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画法,以作画时使用界笔直尺画线而故名“界画”,需要在毛笔旁附加一条有尖的细棒,靠在界尺上画出均匀、挺直的细线。又因其主要适用于绘制山水画中的宫殿、亭阁等建筑物及舟车、器物的轮廓线,描绘其他景物则以工笔技法配合,而通称为“工笔界画”。明人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就有“界画楼台”一科的存在,且名列第十,可见界画独特的艺术魅力。界画的主要工具是以竹片特制的一种有凹槽的界尺,画笔借助界尺能绘出均匀笔直的线条,具有极强的工匠性。

界画兴起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最早所见东晋时期的人物画中,就有水上画舫以界画的面貌出现,与人物、山水画并存于世。隋唐时期,界画技巧已日趋成熟,隋代宫廷画家董伯仁的界画被誉为“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宋元时期,界画得到较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界画大师级别的人物,绘制了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郭忠恕《雪霁江行图》,元代王振鹏《龙舟竞渡图》、夏永《滕王阁册页》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世经典界画作品,他们的作品工细谨严,殿阁、屋宇轩昂不俗,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长的卷轴、繁复的笔墨,刻画了北宋都城汴京繁华的市井风情,跻身于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列,堪称古代界画艺术的杰作。

元代著名书画家柯九思为号称“元代界画第一人”的王振鹏(元仁宗赐号“孤云处士”)写过一首《题王孤云界画山水图》:“满地山河如绣,回岩楼阁凌风。几度春花秋雨,不知秦苑吴宫。”清代出现了一批专长于青绿工整山水而又偏重界画楼阁的画家,以袁江最为突出,其他如袁耀、袁浩、袁湘、许维嵩、陆原、周炳南、朱理正等人,皆为享誉一时的界画名家,其中以袁江、袁耀二人成就最高。袁耀的界画作品传世以山水画较多,且多大幅,布景、渲染及点景人物都很精致,代表作有《骊山避暑十二景图》《阿房宫图》等。

据清代绘画技法图谱《芥子园画传》载:“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画家袁江、袁耀叔侄在继承前人传统画风的基础上,将界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有“袁氏画派”之称。

袁江(1662—1735),字文涛,号岫泉,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擅画山水、楼阁,长于工笔界画,早年师法仇英,继承青绿山水传统;中年后多临习宋代名家摹本,清人《画人补遗》中说他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他的山水主要学阎次平,亭台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在传统基础上创出新路,画艺大大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有清一代推为第一”的界画名家。他如一位建筑师一样,醉心于宫苑亭台楼阁的壮美,多以古代富丽堂皇的宫殿为素材,传世作品多为对景写生之作。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幅袁江的界画斗方《汉宫春晓图》,纵26厘米,横33厘米,绢本设色。画风严谨华丽多姿,精湛绚丽,粗细相间,虚实结合,局部精细入微。方寸之间,融山水、亭台、楼阁于一体,远近有序,瑰丽壮观,深邃的意境,加上别具一格的画风,尽显界画传统韵味。

“吴蚕择茧银丝光,轻毫界墨秋痕香。宫中千门复万户,知是阿房是未央。”这是明初诗人张绅《题王提举界画宫殿图》中赞誉界画技法精湛的诗句,可谓界画艺术言简意赅的精彩点评。诗中提到的“阿房”和“未央”,前者为秦始皇所营建,号称“天下第一宫”,未央宫则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两宫均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古代界画所绘楼阁殿台多以二宫为蓝本,场面宏大,穷极奢华,构图繁复而又工笔细腻,布局气势磅礴而又不失协调,建筑物比例适当,山色、楼阁景景相融,犹如天上仙宫人间天堂,隐隐有世外桃源之感,令人心驰神往,体现了界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