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感受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 “老底子的滑稽戏回来了” 洞悉心中的“鳄鱼”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4-01-12

“老底子的滑稽戏回来了”

电视剧《繁花》虽已播完大结局,但“繁花”掀起的沪语热仍在持续。而代表“上海声音”的本土曲艺滑稽戏,也是生活于上海的人们获得文化认同感、感知和城市文脉相连的方式之一。大型滑稽戏《蒸蒸日上》上周末在上海逸夫舞台热演三天,座无虚席。观众在笑声中寻回了滑稽戏的“戏”味。京沪两地文艺界的专家学者近日齐聚上海文艺会堂,探索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开启滑稽戏新征程。

说学逗唱

高低错落的屋檐、古朴雅致的街道,大幕拉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南翔老镇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蒸蒸日上》围绕南翔小笼的发展史,通过一家点心店的历史变迁和两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纠葛,串联起这一上海品牌百多年的发展史。

剧中,领衔主演潘前卫一人分饰三角,演绎了不同年代传人的不同使命,曹雄、许伟忠饰演的那对“石狮子”用迷你版的独脚戏,把三代人的故事串联起来,让戏剧和曲艺巧妙融合。陈靓、薛文彬、龚仁龙、张国庆等50多名演员同台,展现了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整体实力。

这部作品充分发挥滑稽戏演员“说学逗唱”中“唱”的功底,并加入戏曲锣鼓、流行歌曲等元素,也让人看到滑稽戏在题材拓展上的更多可能。导演舒悦直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触动了我。我想在舞台上呈现一次文化自觉与老字号品牌的相遇之旅,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融之欢,一次非遗文化与90后、00后’的碰撞之美,一段奋斗故事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之路。”

全剧尾声,乐池缓缓升起,一排小笼师傅齐刷刷地“浮出水面”,以灵巧的动作直观地呈现了南翔小笼的制作技艺。

开一扇窗

用本土曲艺滑稽戏来展现本地百年品牌“南翔小笼”,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仲呈祥看来:“新时代的中国舞台艺术,就当高扬地方文化优势,以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配置好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也深有感触,肯定了《蒸蒸日上》以小见大,以滑稽戏这种灵活表现形式展现了时代的厚重感。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指出,滑稽戏《蒸蒸日上》给出了强强联合的范例,题材不大、意义不小。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谷好好感慨,这部群星璀璨的滑稽戏,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坚守,也为探索滑稽戏与当代社会美学价值相结合携手迈出坚实一步。

让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激动的是——看到老底子的滑稽戏又回来了。在剧中,他听到了耳熟能详的戏曲唱段以及特色各异的南腔北调。未来,如何找到海派滑稽的创新突破口?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认为:“《蒸蒸日上》给予了滑稽戏一次新的赋能。我们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看见了主创团队的用心良苦,作品为滑稽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也为未来到底怎么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