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胜利
大街小巷有人习惯背着双手悠悠踱步,颇有点大干部、阔老板的腔势。取此走姿出行,上身会不由自主地前倾,又不同程度地低首弯了脖子,总不及挺胸平视、双臂自在摆动来得安详坦然,积以时日,不免要折损颈椎腰椎。我的朋友中,有先前做教师的,有团队任领头羊的,刚年届花甲,按现时标准,怕只能归入“准老人”档的,却已“自塑”了佝偻曲背的“尊容”。至此,己痛亲惜,都晚了。对这些朋友,我会奉上打趣的忠告:日常徒步出行,逡巡考场的气度风姿,尽可舍去。唯解放双手,保持身子平衡,才是步履稳健的第一要领。
说了朋友,更须反思自我。一介“两鬓如白霜”的古稀老叟,虽无背手行走之习,身板也日渐委顿,只是程度上较之前说仁兄,“小巫见大巫”而已。搜尽枯肠寻根究源,除随时光流逝,肌体自然损耗因素外,更为长期贪图高枕无忧的惬意,爱躺着埋首书报,栽下祸根。近年常犯头晕,睡时转身眼前会有黑云游曳。甚者如厕时瞬间昏迷过两回,后自苏醒。于是有了躺上120“被救护”之“零的突破”。验血、心电图、彩超、CT……整套医检过后,结论赫然定格于:“颈间盘突出、伴变性狭窄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大夫说:“疾患已达手术程度。考虑你年龄因素,保守治疗,吃吃药吧。”
我自明了,凡人病痛袭来,既不可惊惶不安、大乱方寸,又不能神知无知、掉以轻心。当即自我约束,与不正常的坐立睡姿一刀两断。遵医服药(到底是一种不得已的“被动”)后,又暗忖,对于人称“硬毛病”的颈椎痛,是否另有“主动出击”的自疗法子?
还真的找到了一个聊以纾解病痛的自主对策,便是坊间俗称“立壁角”的。
“立壁角”,旧时教书先生责罚顽劣学生,令其枯立一隅,“面壁思过”也。名头不雅,对于颈病倒不啻为有效的“一帖药”。有经验者的“过来人”言之凿凿。我信,为之心动、当即化为行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每日两回,随打太极拳一并完成。斯时,排除杂念,意存丹田。脑勺臀部脚跟“三位一体”同步贴墙(膝不屈、背不躬)。间或舒缓踮足,缓慢运气,柔中有刚,绵绵不断。三四分钟光景,颈肩腰连同膝盖均有热胀之感,一回“立壁角”便告功成。按自身需求,操练之际,我还兼做些运眼转睛、鼓腮叩齿及手指操之类,是为“协调互动”。
值得欣慰,三四个月后(原先配药服用两月,本人胆大妄为而未续)颈椎疾患所致头晕症状几已消匿。是否“壁立”之功,抑或先前药效尚存?自不得而知。但通过“校正”,至少颈背感到舒适,则是教我颇觉快乐的事实。至此,自鸣得意:“立壁角”(至少对鄙人)就是活血通脉,预防缓解颈背疾病的药物之外的一项有针对性实效的“物理疗法”。
“立壁角”锻炼,不受场所、气候阻囿,有意者长期坚持没有难度。自始至今,作为“每天的功课”,我就一回也没落下。如同每日打拳散步,“立壁角”就是我余生一位永久牌的至爱亲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