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举行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国内部分省份乙流占比超甲流。接下来,随着学生放假、春运启动,我国将继续呈现多种呼吸道病原交替或共同流行态势,短期内仍将以流感病毒为主,且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可能在本月出现回升。
乙流占比持续上升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介绍,季节性流感包括甲型H1N1亚型、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我国南方省份自10月上旬、北方省份自10月下旬先后进入本次流感流行季,前期以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株,北方省份近5周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持续上升至57.7%,南方省份近3周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持续上升至36.8%,部分省份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超过甲型流感病毒。
甲流、乙流如何区分呢?王大燕表示,从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需要靠病原学分型检测,如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同一个流感流行季,通常会出现流感病毒不同的型别和亚型共同流行,只是占比不同。
同时,近期多渠道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后全国新冠疫情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受国外JN.1变异株持续输入、国内流感活动逐渐降低和人群免疫水平下降等多因素影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可能在本月出现回升,JN.1变异株大概率将发展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株。
甲流刚愈又中乙流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记者从本市多家儿童专科医院获悉,目前呼吸道感染的接诊量仍处于高位,近期流感病毒检出甲流、乙流的都有,且乙流在增多,还有一些孩子叠加了支原体感染。有的孩子出现感冒、发烧症状一周,错过了期末考试;有的孩子去年12月刚刚感染过甲流,这次面对乙流又中招了;还有的孩子发现症状后就服药,看上去症状消失,谁料过了两天病情又出现反复。
流感的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为主,“一热、二痛、三乏力”。尽管根据以往经验,乙流的症状要比甲流稍“温和”一些,不过目前从临床上来看,感染乙流后高烧的孩子仍不少,症状没有明显差异。
“为什么我的孩子刚得了甲流,不到一个月又感染乙流了?”面对家长的提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曾玫表示,得了甲流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并不能对乙流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也就是说,即使本次流行季得过甲流,也有可能再感染乙流。
曾玫介绍,冬季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今年的呼吸道感染情况相对比较复杂,甲流、乙流、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等轮番登场。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建立的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反复感染。同时,这些病原体没有交叉保护性免疫,可以同时感染或交替感染。“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后,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包括是否呕吐、是否意识清楚等。早期识别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做针对性治疗,避免并发症。”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对普通人来说,流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人在感染病毒后的1—4天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约一周后康复。但对高危人群来说,不可忽视并发症的风险。感染流感病毒后,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两部分。
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如可以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更要在早期使用抗流感药物,不要硬扛。
对症治疗以退热、缓解不适为主,可以科学选择退热药,还可以使用一些缓解咳嗽和鼻塞等症状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复方制剂的药物成分可能与其他治疗药物重叠,联合使用有可能会引起某一成分过量,造成儿童不良反应。
那么,儿童如何预防流感?专家表示,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种流感疫苗。随着寒假和春节假期临近,人群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可能加速呼吸道疾病传播,建议高风险人群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此外,尽可能远离病毒,平时需注意保持手部卫生,避免与流感患者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捂住口鼻,公共场合尤其是人口密集场所正确佩戴口罩,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曾玫建议,条件允许的话,孩子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