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吴光汉,浙江杭州人,企业家,中国染料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吴光汉一家在永嘉路569号生活了很长时间。
自己设计染化厂厂房
1925年,14岁的吴光汉考进浙江大学,受父亲的影响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
经过6年寒窗苦读,他从浙江大学毕业,被当时的上海浚浦局建筑部录用,担任助理工程师。工作期间,他参与设计了张华浜码头、炮台湾码头、虬江码头、煤气公司码头、高桥石油公司码头、溶剂厂码头等项目。其中,他较为得意之作是吴淞口灯塔。为了减少水下作业,他的设计采用空罐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先在船坞里做好,然后浮上江面,用小轮船拖到目的地,往里灌水使其下沉,平衡地放在江底,在露出水面的顶部安装预先设计制成的钢板灯塔。
1935年,中国市场充斥着洋货,民族工业应时兴起,与外商抗衡。吴光汉当时已是持证土木工程师,积累了一些资金,他便和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朱紫光办起了“华元染料厂”,生产当时市场上尤其是农村最需要的黑色的硫化元染料,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国货。因为厂房由自己设计,吴光汉仅投资3万元,便办起了一家像样的染化厂。后来,维大、天工、天中、六合、德星、华亨染化厂都来请吴光汉设计厂房,不再请外国人设计,既实用又省钱。
1949年之后,吴光汉资助朱紫光研究室专事染料中间体的研究,后来创办了“华亨”化工厂,寓意为“中国的化工大王”;“丽华”染料厂,寓意为“使中华更美丽”,寄托了对国家美好前景的展望。1952年11月,吴光汉由朱紫光、林哲介绍加入民主建国会。吴光汉的社会工作重心在上海市工商联,他担任市工商联常委。
1979年,吴光汉赴京参加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创建工作,任房地产部总经理,首创“自行总承包”方式,负责筹建31层国际大厦,国际大厦建成3年后收回成本。1984年,他负责筹建56层京城大厦,1992年7月京城大厦全部建成。吴光汉赴京工作十年,晚年仍在为国家建设出力。
旧居由赉安洋行设计
抗战胜利后,吴光汉便买下了位于永嘉路569号的洋房,并且进行了翻修。永嘉路569号建筑面积386.4平方米,占地面积833平方米,设计者是赉安洋行。
这幢洋房分为三个单元,主楼及两栋副楼,房屋主体为法式风格,拉毛外墙为主,清水窗柱、窗台、清水砖拱进行点缀,窗柱与部分墙面由红砖贴面进行装饰与点缀,二楼阳台部分采用塔司干柱式的柱廊,三楼有弧形凸起的阳台,采用了涡卷铁艺,檐部为拱券状。据吴光汉女儿介绍,“父亲和母亲带着我在花园里玩,花园有500多平方米大,种植着各式花木。春节、大年初二,花园里坐满了父亲工厂里的工人,大家喜滋滋地吃起了新年饭,花园里有很多孩子在嬉戏,有蝴蝶在采蜜,有轻盈的小鸟在花园里欢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吴光汉退休回到上海,除了在家,他时常去香港路的爱建公司坐坐。吴光汉写过三本书,一本叫《忆趣录》,记述自己家庭和个人的一些往事,另两本叫《经营随笔》和《经营随笔》(续编二),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经营心得。他在《忆趣录》卷头语说:“我今年85岁,以前话不多,近10年话逐渐多起来了,而且年纪越大话越多”,感叹“人老话多,性也”,正因为有了吴老的这些“话”,才有了如今的历史记录。2001年11月6日,吴光汉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周边漫步
永嘉新村
地址:永嘉路580弄
建于1947年,公寓式里弄,砖木结构,共有19栋二层,4栋三层新式里弄公寓建筑,东西向排列,东高西低,每栋均朝南。水泥拉毛墙面,四坡红瓦屋面;西部为两层楼房,双坡青瓦屋面,山墙花、入口雨棚略具西班牙式风格。
上海的里弄从老式石库门、后期石库门,发展到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永嘉新村是发展末期的代表。其单元建筑面积标准比起上世纪30年代的花园式里弄有所降低,功能主义倾向明显,形象也变得十分简洁。但它与石库门里弄相比,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标准。最早为交通银行职工宿舍,现为民居。
永嘉路495弄
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由九幢欧式风格假三层小花园住宅组成,砖木结构,外墙面是水泥抹成的鱼鳞纹,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前后两排,式样统一。室内局部装饰为西班牙式。屋顶南北陡峭的斜坡顶相对中间平顶过渡,南大北小,呈倒W形,南首二楼小阳台,北面中间有平台。现为民居,每幢楼住3—6户居民不等。
永嘉路527弄
法商赉安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建于1932年,建筑面积1582平方米,英伦风格的现代式花园住宅。共有5幢2至3层建筑,都为双坡屋面,假3层砖木(局部砖混)结构,水泥拉毛墙面,墙隅镶嵌红砖;入口开间顶部为三角形山墙,二层设有阳台、三层退台处理,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对比。其中,除527弄1号内建汽车库,其余四幢均单独在院落里配建汽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