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明
20世纪80年代,我大学毕业到区文化馆工作,时常在轮船码头乘船,去淀山湖畔的商榻采风。当地的村民非常热情,招待我喝用菜过茶的“阿婆茶”,这一风俗让我大开眼界。阿婆茶源于淀山湖畔的民间,历史悠久。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淀山湖,因口渴,向当地阿婆讨茶喝,当他喝到阿婆端上来别具一格的“阿婆茶”后,便喜滋滋地赞不绝口,并钦定为“阿婆茶”,一直到喝不下才罢休。从此,当地的阿婆茶名声大震,男女老少都喜欢喝。
商榻的阿婆茶,凭借着好水好茶好茶点好茶盏而闻名遐迩。到商榻做客,最好的礼物便是茶叶。据当地的阿婆们介绍,阿婆茶关键在于水质茶品,要么取清流活水的湖水,舀取后沉淀取舍;要么取屋前井水,源清水甘易上口;甚至取天然雨露的“无根水”,清澈柔甜。用这十分之水,配上八分好茶叶,再加上色泽淡雅明洁的传统茶盏,给人们清幽、神定、意爽的飘逸享受,仿佛不是在饮茶,而是在品味灵动的江南古韵。当年,我走村串户,看到家家都有专为烧“阿婆茶”而用的柴灶小壁炉和烧水用的小铜壶。喝茶的程式更是讲究。东道主想要邀请亲朋好友喝阿婆茶,一般需提前邀请。当天,洗净茶具,备好茶点,生炉烧火,煮水炖茶。因为,用柴灶燃煮方式,既能让开水泡出茶味,散发茶性,喝去百疾,又能体现“围炉拉家常”的人间烟火气,达到中国传统茶艺形式和心灵沟通的和谐统一。在茶水波滚浪涌之时,宾客们如约而至,主人便忙于沏茶招待。先点“茶酿”,然后冲满茶盅,当客堂间内香气袭人,水汽蒸腾之时,便是品饮的最佳时刻。主人指着八仙桌上的糖果、兰花豆、炙毛豆、花生果、腌菜苋、酱黄瓜等,热情地招呼着“吃茶吃菜”。乡亲们便在袅袅的茶香中,边饮边食,边说边道,“嚼着白堂”(聊天)。而客人喝茶,一般要喝上“三开”(冲三次开水),方可离席。假如主人已把你的茶杯斟满了,那么,你就必须把它喝完。阿婆茶的食饮风情,是很富有烟火气和接纳地气的,它质朴、简洁,顺应自然,合乎天性。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淀山湖畔逐渐派生出吃“喜茶”“满月茶”“春茶”“吃讲茶”等茶文化系列。
如今,淀山湖畔文旅深度融合,当年“阿婆”的孙儿孙女,纷纷返乡,开办具有水乡特色的民宿民居,让来水乡下榻住宿的游客,进行深度的农家民俗文化体验。然而,他们除了传承着老一辈的“阿婆茶”茶道之外,也经营“咖啡吧”,开发了“阿婆茶”拿铁、“阿婆茶”卡布奇诺等乡村咖啡品种,丰富了“阿婆茶”的消费类型。当“阿婆茶”遭遇了“咖啡屋”,这是淀山湖乡村衍生的新江南海派文化,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