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贤
双胞胎的外孙正在读初二,饭后,不知怎么,忽然与他们俩聊起了哲学,当我说过一分为二、互相联系、量变质变、内因外因等几个哲学原理后,小结说,其实,哲学无处不在,它渗透在万事万物中。就在这时,咚的一声,我的手机里,传出一个来了微信的信号。
坐在左边的外孙女笑着问道:外公,你说哲学无处不在,那你说说:手机里有什么哲学?
我愣了一下,一时语塞。停了停说,手机里肯定有哲学,让我思考一下,你们也想想,肯定有。过了两三分钟,我问:现在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中青年,基本不看,商场里电视机的销量越来越差,你们说,这同手机有没有关联?
站在右边的外孙立即说,有。
有什么关联?
外孙当即解释说,大家都从手机获取信息了,因为手机随身带,看起来快捷、方便。我问,这是什么哲学原理?嗯——互相联系吧,就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一样,表面上不搭界,实质上有联系。
外孙女忽然醒悟似的,外公,我发现如今立交桥下、地铁站内、超市门口等地方再也见不到乞丐了,这与手机好像也有关系。
我大惑不解,问,这怎么会同手机相关?
外孙女解释说,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用手机扫码付款了,身上很少有人带现金零钱了。乞丐总不可能挂个二维码乞讨吧。我恍然,夸奖说,有道理。那么,这里有什么哲学原理?她答道,应该也是互相联系吧,与南美的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北非的风暴的道理差不多。
我进一步启发说,手机除了互相联系的哲理外,还包含其他哲理吗?外孙说,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也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我立即问,什么副作用?
外孙说,有的人逐渐变成手机控,一天到晚刷手机,影响了其他工作,有的则在手机看点搞笑的内 容,或者短平快的文字,书也很少捧起来阅读了,特别厚重一点的书。我说,这倒是,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随即问:这是什么哲学原理?
外孙说,应该是一分为二吧,就是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我肯定后追问道:那么,是不是所有拥有手机的人都成了手机控呢?外孙马上回答,不是的。那为什么有的会成为手机控,有的没有成为手机控?这里有没有哲学道理?
外孙女抢着解释,我知道啦!我来说,是不是成为手机控?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使用者的问题。这里有外因内因的哲理: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外因只起着辅助作用。手机作为一种设备,它是无辜的。有的人成为手机控,不能怪罪于手机,而应该责怪手机的主人,不能把握自己。
我微笑着点点头,说得精彩极了!我们已经从手机中发现了三个哲学道理,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哲理呢?外孙歪着头思考一番后说,外公,我又发现一个,你看对不对?
你说——
嗯,偶尔看一下手机,不会影响视力,如果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特别是在黑暗的地方,肯定会影响视力,这里就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在,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道理相同。你说对吗?
我竖起大拇指,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