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申城登记捐献人数近20万 架空线入地,不止于让天空更清朗 全市成人吸烟率降至19.4%
第3版:上海新闻 2024-03-01
今年,上海控烟立法迈入第十五年

全市成人吸烟率降至19.4%

金山嘴渔村“健康文化小巷”控烟宣传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本报讯(记者 郜阳)上海以立法为控烟“起点”,在2010年3月1日出台我国大陆地区首部由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法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迄今已步入第15个年头。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日前披露:上海市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了7.5个百分点至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学生卷烟、电子烟使用率处于全国31个省份最低。

2003年就倡议“无烟F1”

2003年秋,中国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缔约国。彼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正担任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第一任主任。正是那会儿,F1中国大奖赛的筹备如火如荼。慢病中心写了一封公开信,倡议“无烟的F1”。随后经过艰苦工作,外国合作方接受了关于禁止在赛场设置含有烟草内容广告的意见。

“在控烟领域,立法是最有效的措施。”吴凡感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于2010年3月1日实施,而同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成功实现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届“无烟世博”。2016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同步修订,实现室内全面禁烟,无烟上海从此迈入新阶段。次年,上海便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无烟日奖”,时任总干事陈冯富珍如此盛赞:上海是健康城市和控烟工作的样板典范城市。

吸烟室成“皇帝的新衣”?

“控烟工作能最生动地体现卫生健康需要社会综合治理。”吴凡指出,上海控烟立法走过15年,充分体现了“开门立法、科学立法、创新立法”等特点,多方参与,共同保护公众的健康权。

8年前,为了《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包括市疾控、复旦大学相关研究所在内的专业机构纷纷行动起来,采集科学证据。在申城火车站、机场的调查中发现,70%的吸烟者支持控烟。烟瘾犯了怎么办?抽完进站、厕所解瘾、控制不吸是主流答案。

“那愿不愿意去吸烟室?”出人意料地,“烟枪”们普遍不愿意——因为空气太差。研究发现,吸烟室完全是“皇帝的新衣”,吸烟室内微小颗粒浓度为室外的300倍,吸烟室外5米空气中微小颗粒浓度仍是室外的18倍,在公共场所设立吸烟区没有实质意义。

吴凡认为,通过全面实施新的室内禁烟政策和采用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方式,上海向我国其他城市和其他国家的城市证明,创建100%无烟环境是可行的。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陈德表示,《条例》修订后,“无烟上海”进入2.0时代。2022年10月28日,《条例》第二次修订并实施,与时俱进关注新型烟草制品,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上海成为国家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后,首个修订控烟法规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的城市,“无烟上海”迈入3.0时代。2023年,全市爱卫会全会首次提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无烟上海”跨入4.0时代。

室外游烟问题相对凸显

控烟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多年来上海不断创新驱动,推动控烟工作稳步向前,逐步形成和完善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六个一”管理模式。具体说来,即“一根市民投诉热线、一幅控烟热力地图、一张戒烟服务网、一个社会共治机制、一套监督管理制度、一系列工作方法”,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形成上海控烟工作的特色管理模式。

据介绍,自2017年《条例》修订施行室内全面禁烟以来,全市对场所和个人的年均控烟执法罚款金额达220万元以上,至2023年底累计近1600万元,执法力度全国领先。目前全市已建成37家规范化建设的戒烟门诊,可为烟民开展综合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方案。

市健促办副主任、市卫健委健促处处长王彤介绍,申城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3%,法定禁烟场所电子烟使用发生率为2.2%;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达98.0%。

当前,室内禁烟成效日趋向好,而室外游烟问题相对凸显。上海控烟“疏堵结合”,已建成200个市级示范性室外吸烟点,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上海控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老龄化不断加深、慢性病负担日趋加重的形势下,上海将坚持多部门联动和社会共治,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持,不断探索适合超大城市的控烟模式。”王彤表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