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市民关心的公园24小时开放问题,在昨天的“2024民生访谈”中,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表示,今年“新增30座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首次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涉及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虹口、普陀、闵行、宝山等9个区。目前已完成浦东新区长青公园、泾南公园、泾东公园、张衡公园、梅园、普陀区沪太公园、枣阳公园等7座公园24小时开放,占任务量的23%。
“从市民反响来看,大家对公园24小时开放还是存在不同声音,公园管理方应充分听取周边居民意见,在确实有需求且人防技防等管理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稳妥实施。”邓建平说。
目前,绿化市容部门已出台《上海市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的管理指引(试行)》,规范和指导本市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工作。“24小时开放不搞‘一刀切’,要尊重实际,由相关区根据公园实际条件综合研判分析后提出。目前,各区已经探索出一些经验,包括规划24小时开放区域、强化夜间安保和保洁力量、完善硬件设施、制定24小时开放公园、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广泛听取民意等。”
此外,据透露,根据《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新能源环卫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或更新的道路保洁和垃圾清运车辆应基本采用纯电动或燃料电池车。截至3月底,全市已更新新能源环卫车766辆,其中道路保洁车辆364辆、垃圾清运类车辆402辆。“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和发改委、财政局一同发布了扶持政策;二是推进设施建设,破解环卫车辆停车场地不足、电力扩容难等问题,加快停车充电设施建设,探索实施共享停车充电,鼓励引入社会停车充电场地;三是鼓励各区结合区域作业特点和车辆性能,合理调整作业模式、优化作业线路。”
邓建平还表示,接下来上海计划深入推进落实新能源环卫车实效奖励机制,持续打造新能源高标准保洁示范区。试点“以租代购”“分期付款”“委托服务”等模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卫车辆更新、停车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聚焦续航里程、维修保养等应用难点,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优化新能源环卫车的电池容量等关键参数设计。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