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若 李一能 摄
>>>瞿若
1933年3月出生于江苏靖江县,中共党员。1949年参军,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1951年随部队入朝,任防空连排级干部,在朝鲜立过两次三等功。
1993年离休后就读于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创作诗词300多首、散文80余篇。现为上海金秋文学社副社长、上海枫林诗词社常务顾问、《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
今年91岁的瞿若至今依然记得,75年前刚满16岁的他随着家乡青年参军的洪流,奔赴盐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的场景。就在这一年,他随大军渡过长江,先后参加了解放南京与上海的战斗。在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后,瞿若所在的部队打赢了解放宝山月浦和大场的战斗。
进攻月浦
入伍后不久,瞿若就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跟着部队从八圩过长江。沿途公路两边战火肆虐,燃烧的树木和倒塌的屋脊触目皆是。他跟随部队急行军到达江边,登上木船并在船身两侧绑上大树作掩护,顺利渡江。1949年4月24日,当胜利的红旗插上南京伪总统府的门楼顶上时,他还记得现场大家的喜悦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随着战争的进展,瞿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29军85师按照总部首长的命令,直突上海外围,开始了解放上海的战斗。
“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打上海尽量在外围歼灭敌人,尽量避免在市区打。”瞿若告诉记者,因此他所在的部队当时接到命令是负责攻占月浦镇,打开宝山、吴淞地区的西大门,夺取吴淞口。这样和浦东方向进击高桥的部队形成两个拳头,钳住敌乘舰船出逃的咽喉。1949年5月13日凌晨2时,瞿若所在部队进抵月浦西侧时,发现情况比预想中要复杂许多。
逐堡夺取
原本以为月浦无坚固防御,只有少量木质工事。进入后才发现月浦镇附近全是“乱坟场”。纵深达500米左右,不见人烟,房屋仅有屋顶,树木倒在河里,“乱坟场”中长满枯草。我军以最快的步伐顺利穿过“乱坟场”,一举占领了月浦镇西街三座民房,不料“撞上”来主阵地换防的敌军。
因为天黑看不清,敌军官还以为是“自己人”,连忙客套了一番。被我军连长抽了一个巴掌:“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敌人不明真相惊慌后撤,及至天明才清醒过来,战斗骤然紧张激烈起来,像炸开的油锅,各种火器一齐射来。
这时,瞿若所在的部队腹背受敌,母堡集群四周障碍重重,散堡之间火网密集。此外,令瞿若印象深刻的是战场上地雷之多,有压发雷、伴发雷、触发雷等等。
我军随即调整了战术,在进行周密侦察后,有重点地采取了多点突击、逐堡夺取、逐步推进的攻击手段,到13日,胜利结束战斗。“这时我们驻扎在太湖地区各战区的同志们听了都很高兴,预感到上海快解放了。”
坚守高地
战斗很快推进到月浦镇东南角的2532高地。在不到4000平方米的高地上,敌人设有一个营的兵力,并建有20座钢筋水泥碉堡,子母堡相连。周围布满了鹿砦、铁丝网、地雷、钉子等。
5月23日下午6时,总攻打响了。我军炮兵打完6个排炮后,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各个战斗小组利用敌堡死角,向高地敌堡猛冲,把主堡炸开一个大洞。这时高地南边一个母堡尚未解决,敌军还在顽抗,当我军把这一母堡炸掉后,敌人才举着双手投降。
瞿若告诉记者,坚守高地的任务要比攻克艰巨得多。占领阵地后,战士们抓紧修复工事,增挖防炮洞、交通壕,并架置好重机枪,随时准备打退敌军反扑。果然不出所料,24日拂晓,敌人以要塞炮、舰炮和野战炮对阵地实施炮击。敌军在坦克掩护下,分成数路大规模逼近。屡次被我军打下去了,紧接着又冲了上来。我部队在手榴弹、小包炸药全部打光的危急关头,战士们拿起洋锹死战,终于将敌人打下去。
缴获敌舰
之后,85师全线直插宝山战斗打响,5月25日首先占领王家浜敌炮兵阵地,缴获大炮30余门,接着通过机场,直取宝山县城。26日凌晨4时许,攻占了宝山县城,俘敌2000余人,后神速进抵吴淞口,缴获一艘满载敌军的登陆舰和大批武器弹药。
与此同时,5月24日晚,解放军攻入市区。25日,占领了苏州河以南地区。5月27日,上海市区宣告全部解放。在持续激战中,战士们实在困极了,就在交通壕内打个盹。频繁的战斗中伙食跟不上,有时只能啃几块硬邦邦的大饼充饥。“但只要枪声一响起,我们就奋不顾身、斗志高昂,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真是生也光荣、死也壮烈!”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