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寻根问祖 酱菜之美 点燃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 身体好更容易“高原反应”? 伏羲升级  观天测海更智能 女娲登场  医药研发超有力
第7版:上海新闻 2024-06-04

伏羲升级 观天测海更智能 女娲登场 医药研发超有力

两大AI神器成为上海科学智能发展重要引擎

“伏羲”“女娲”是中华远古文明传说中的代表。以两者命名的两大AI神器,成为上海科学智能发展重要引擎。昨天,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宣布,以“伏羲”2.0为核心的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成立。上智院与中远海运合作首个面向气象导航的全球气象大模型诞生。同时,上智院生命科学团队开发出“女娲”医药大模型,探索与破译人类生命健康的奥秘。

不断成长 提升预测精度

去年9月,“伏羲”首次亮相。大家还记的那次“今天上海不下雨”的精准预测,促成了复旦大学20年来首次户外开学典礼。“伏羲”也以行业内首个次季节大模型亮相迪拜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挑战气候预测沙漠。

“自诞生以来,‘伏羲’一直在成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地球科学负责人、复旦大学研究员李昊介绍。在海运过程中,洋流、风向、台风、航线选择等对航海安全、成本等影响巨大。通过高精度的全球天气预报,远洋气象导航对降低航行成本及规避恶劣天气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航海中的气象导航被日本、荷兰等国外厂商垄断。

在上智院与中远海运的合作中,“伏羲”2.0进行优化升级,首个面向气象导航优化的全球气象大模型应运而生,为国家航海安全保驾护航。李昊表示:“我们面向气象导航对伏羲大模型进行优化,提高时空分辨率,实现未来15天0.1度逐小时气象预测;构建海气耦合模型,纳入风浪、涌浪、海温等要素,提升全球风、浪、流、能见度等预测精度;进行极端天气优化,提升台风、极端降水等更多灾害性场景的预测精度。”多层次焕然升级的“伏羲”2.0,有望助力解决远洋气象导航长期依赖国外服务厂商问题,落实“国船国导”、实现“国产替代”。

此外,“伏羲”2.0率先研发低云量、总云量等多个航空关注的气象要素,有助于预测飞行中可能遇到的积冰、颠簸、光线明暗不均等各种天气现象,提升飞行体验、降低行业成本等。

前景可观 赋能智能诊疗

“女娲”医药大模型包括DNA大模型和动态蛋白质大模型。其中,DNA大模型以全球最长序列、最细粒度的基因调控关系理解,促进生物机制的发现。它基于状态空间模型,捕捉长序列关联,构建2亿参数的DNA模型,相比DeepMind等团队发布的高精度基因表达预测模型Enformer,分辨率和调控距离提升4倍,将应用于药物靶点发现。

团队还开发出大规模并行化多尺度表型AI分析工具,分析规模、速度提升多个量级,发现人体表型网络随时间脆弱化的规律及衰老时间拐点,指出多个潜在衰老分子标志物,助力书写“科技抗衰”新篇章。

“女娲”的产业化前景同样可观,团队将与企业合作研发RNA大模型,预测RNA的结构和功能,加速RNA疫苗研发,促进核酸药物设计;研发生物影像大模型,实现多模态时空理解与生成,赋能智能诊疗。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是复旦大学联合徐汇区、临港集团等共同发起推动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使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千家万户的愿景变为现实。上智院采取“1+1+N”模式,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构建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科学智能生态系统。第一个“1”指上智院,负责整体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第二个“1”代表复旦大学,支持并携手上智院共同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创新团队和投资机构构成“N”,这些合作伙伴与上智院、复旦大学进行深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