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虚怀若谷(书法) 游龙山 我的第一次肠镜 童年的宝石 副业 当年曾为“翼风”狂 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第13版:夜光杯 2024-06-06

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王艳辉

伴随着先生工作调动,今年春节,我和女儿飞至广州。我有公休假,她有寒假。

不算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小区,陌生的家。一切都比我想象得好太多,打开家门,窗明几净,家具齐全,生活用品样样不缺,我成了拎包入住的女主人。当晚,我下厨,当厨房里的首缕烟火被点燃,当酱醋的香味飘荡在空气中,当所有的菜肴和水果在餐桌上被摆盘齐聚,恍然回到我们在上海的家里,灯光柔美,鲜花盛放,一家三口齐齐整整坐上晚餐的餐桌。

“太好吃了!”煎牛排、西兰花、海鲜羹、米饭、果盘都被一一干掉,新家里的第一餐饭被我们默契地吃了精光,饭前还嚷着要吃粤菜的女儿,这会儿在开心地戏谑:“我妈说今年自己写春联,横批就写‘光盘之家’吧。”“那我就勉为其难想个上联:能吃能喝体不胖。”“下联写什么呢,有花有茶心够宽,哈哈哈!”

茶余饭后,笑够乐毕。家里走走看看,细细想想,和上海家里的差别就出来了。在上海的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抱枕上,随处可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照片,不论是全家福、偷拍照还是单人照。广州的家里,不论边柜台面,还是玻璃橱窗里,除了几幅挂画和摆件,其他都如宾馆般空空荡荡,需要爱的元素来填满。“这两天就要把这套房变成一个家。”我在心里暗下决心。

第二天,先生上班,女儿上网课,我打开电脑找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2002年,新婚的我们砸锅卖铁在上海郊区买了首套房,一年后搬入新居,赶上我的生日,我们在客厅里拍了生日照;两年后,我们卖房置换到了市中心,在内环的新居里拍下了合影;女儿出生了,我们又为大一点的学区房而奋斗……翻看电脑里不同时期的照片,每一套房屋里,都留下我们不同时期的成长轨迹,欢声笑语犹在耳边。

翻看照片的过程中,还看到我们一家三口与双方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大家庭合影,在上海、北京、江西、云南、深圳等地,不同时期的不同照片,有生日派对、喜事喜宴、旅游观光,一帧帧照片记录了当时的美好瞬间,满溢着家庭成员间的浓浓亲情。于是,我把这些照片各选了代表作,拷进U盘,直奔事先联系好的图片打印社。

先生下班回来的时候,直接就惊呆了,这是用吊机把上海的家给吊过来了?熟悉的茉莉香氛,给房间带来柔软松弛的气息。大大小小的相框里,映出不同的笑靥,在眼角,在眉梢,在唇间。“这张照片是在井冈山拍的,天冷路滑,我们看雪看得不亦乐乎。”“这个是在西郊宾馆参加婚礼吧,你那位朋友用单反拍得真好。”“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还处在原始资本积累的时期,那时候60块钱就能吃顿火锅,咱们常去的那家叫艳阳红……”

接下来的几天,熟悉的烛台、别样的中国结、喜庆的龙年生肖台历……有我带来的,有临时淘的。经过整理和摆放,它们各归其位,承载着几多美好的回忆,定格了太多难忘的时光。

在广州的两周,我享受着舒适的气温、悠闲的节奏,每天穿着运动衣放松地打卡美食美景以及各种扑面而来的美好。先生和女儿分别忙工作和学习,空余的时间加入我的打卡阵列。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和女儿已登上回沪的飞机。女儿说,她已经在期待着下一个假日回广州。脱口而出的一个“回”字,让我感慨了半天。从抵穗一开始对上海的想念,到离开时的依依不舍。如果说别离是奔赴下一段旅程,那么团圆是不是一种继往开来呢?世间美景无数,最美的风景,当数那条回家团圆的路。

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小小的团圆,更是心灵的相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