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家园(摄影) 水绘园中浯溪桥 对面的大楼看过来 我与《杨浦区志》的邂逅 甜蜜的海岛
第14版:夜光杯 2024-06-06

我与《杨浦区志》的邂逅

唐以文

我是如何与“大砖块”大型工具类方志类辞书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我于1986年2月22日,十八岁生日前,心血来潮地踏入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创作领域——漫画。

1988年夏天,在我经常去参加美术交流活动的杨浦区文化馆开会时,馆内负责群众文化工作的老师给每位与会者,发了一份填写个人生平和履历的表格,要求大家如实填写,表格的右下方盖着鲜红的公章——“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约过了一年半载,我收到了一本《杨浦区文化志(拟定稿)》审阅铅印本,记得是横版印刷的,纸质非常粗糙,没有装订,像“非法出版物”似的散乱叠加着。我的个人生平履历及漫画创作“事迹”被载入此“书”。来信要求“入选者”认真阅读相关章节,并希望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将反馈信息表确认签字后再邮寄回“杨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这下我真的慌了神,我要郑重其事地来对待此事了!于是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了这本《杨浦区文化志(拟定稿)》书,修改和补充了个人最新履历信息。

在往后的几年里,我一如既往地在为学习、工作、创作而忙忙碌碌,个人“名垂区志”入典藏辞书的大事,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1996年春夏之际,我去杨浦区图书馆借书,在展示台边看见一本刚刚出版的、崭新的《上海市区志系列丛书·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我忽然想起了那起早被我抛至“九霄云外”的往事。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厚重的《杨浦区志》,在群众文化和大事记两个章节中,找到了有关我的两条词条!

不久后,我去了位于杨浦区榆林路上的中共杨浦区区委大院,“杨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就在这里,办公室的几位老者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告知他们我想自费购买几部《杨浦区志》珍藏时,他们立马去仓库给我提来两部沉甸甸的崭新志书。并且恭恭敬敬地给了我购书发票,我记得是八十元一本。当天晚上,我家饭桌上早早收拾掉了碗筷,我的父亲和母亲各自坐在小板凳上,人手一本《杨浦区志》,沉重的书脊斜靠在他们软绵绵的膝盖上,他们“破天荒”地目不转睛地“研读”,我仿佛看到了两老眼中的泪花……

不久后,我把《杨浦区志》涉及我词条的书页复印了几份,把复印件剪贴在了我的《唐以文漫画作品报刊剪贴本》上。这三大本《漫画剪贴本》“档案”像我的影子一样,一直追随了我一生。

然后我把这两本《杨浦区志》,小心翼翼地又再包扎了起来,我想从此“雪藏”了它们!毕竟我才28岁,以后的人生路还很漫长……至今这两本《杨浦区志》辞书还在我书橱里规规矩矩地静静“躺平”着。

今天此事早已过去三十多年了,我个人的生平和履历也相继被载入了《中国民间名人录》《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上海群众文化志》《杨浦文化志》《漫画千家集》等八种大型工具类和方志类辞书中。

三十多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始终没有忘记,我的出生、学习、工作、创作等都是从杨浦区开始的,我是《杨浦区志》的初代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

不久前,我在网上搜索到我的个人词条还出现在了《中国新编地方志目录提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书中清晰地标注着该词条的原出处是《杨浦区志》的字样。

从我最早与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专家学者们打交道算起,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了,他们孜孜不倦、恪尽职守的学者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他们才是中国方志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和顶梁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