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徐汇警方捣毁一个13人刷单返利犯罪团伙 揭穿不合理低价游的“画皮” 孩子们在市中心拥有了半亩稻田! 本市侦破首例“境外招工”电诈案
第7版:社会新闻 2024-06-27
出国务工“零门槛、高薪、不用会英语”?

本市侦破首例“境外招工”电诈案

传统的投资理财、婚恋交友、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等诈骗套路,已逐渐被群众熟知;如今,不少犯罪分子将目光投向了有求职和自我提升需求的年轻群体,“境外招工”“职称评定”“学历提升”等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逐渐冒头。

今天上午,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助理陆敏韡介绍,今年上半年,上海宝山警方已成功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00余起,并连续捣毁两个“境外招工”诈骗团伙,这类诈骗案件是全市首例。

承诺高薪

税后月薪3万—5万元?

“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可以为您匹配合适的岗位”“去的都是华人区,不需要会英语”“我们可以为您优化材料,对接签证老师”……长期在沪务工的陈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了“境外招工”相关资讯。添加了客服好友咨询后,对方许诺陈先生,能够提供税后月薪3万至5万的建筑工人岗位,并且“一条龙”代办材料,费用仅需“首月工资”。

就这样,被“高薪岗位”所吸引的陈先生,在对方引导下缴纳了报名费、手续费等代办费用2万余元,并参加了简单的线上面试。然而,在苦苦等待4个月后,陈先生只获得一张旅游签证,还被“客服”拉黑了。今年2月,怀疑被骗的陈先生向宝山公安刑侦支队报案。

接报后,宝山警方梳理发现,类似陈先生这样陷入“境外招工”陷阱的并非个例,立即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专案组缜密侦查后发现,一个以姜某为首的劳务中介机构存在重大作案嫌疑。3月,宝山警方在外省市警方的支持下,成功捣毁这一诈骗团伙,抓获嫌疑人22人,缴获涉案手机20余部,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这也是上海警方侦破的本市首例“境外招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经查,犯罪嫌疑人姜某伙同崔某、李某等人成立了两家劳务中介机构,在不具备海外劳务派遣资质的前提下,招募员工按照“引流组”“客服组”“面试组”等分工培训并开展工作。

其中,“引流组”在各大社交网站、短视频平台发布可免费咨询的境外招工中介广告,吸引求职者。“客服组”按照既定“话术”,许诺可以提供高薪建筑工人、服务员、保姆等低门槛岗位,并虚构成功的就业案例,逐步引诱被害人缴纳报名费、手续费、签证费。“面试组”则负责假扮境外雇主,对被害人开展所谓的线上面试,进一步巩固求职者信任,并以此拖延办理进度。团伙成员还会先为求职人办理旅游签证,再以办理务工签证流程冗长、岗位应聘竞争激烈等为由,进一步诱骗求职者缴纳加急费、服务费等。

目前,犯罪嫌疑人姜某等6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宝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其余16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伪造资质

骗被害人缴纳高额费用

涉民生类诈骗团伙往往具有一定的复制性。上述“境外招工”诈骗案件侦破后,宝山警方持续深挖,今年4月又在外省市捣毁一“境外招工”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2名。这是今年本市侦破的规模最大的“境外招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今年3月,家住宝山的梁先生向宝山公安刑侦支队报案称,自己长期从事木工工作,听说境外务工收入高,于是在多个搜索网站查询境外求职信息后添加了一位资深“中介”为好友,但先后投入近3万元费用后,等待了半年也没能成行,怀疑被骗。

刑侦支队反诈中心民警发现,梁先生在没有提交任何学历和技能证书的情况下,仅通过“线上视频面试”就直接获取了所谓“境外劳务岗位”。梁先生缴纳28800元的签证费、律师费、交通费、服务费等,随后就签订了工作合同,并由中介公司出具了资质初审和多个国家的工作匹配表,但始终被代理公司以“材料不全”“暂无合适岗位”等理由拖延办理。

一个以犯罪嫌疑人童某为首的“境外招工”诈骗团伙浮出水面。经查,童某伙同他人成立的公司,并不具备海外劳务派遣的相关资质,所开具的机票行程单、公司合同、资质初审表、工作匹配表等均系伪造。他们谎称可以提供“低门槛、高薪酬、无语言门槛”的工作岗位,诱骗被害人缴纳高额“一条龙”代办费,并通过“春节放假”“国外海啸”等话术拖延。

实际上,这一团伙往往会在承诺办理期限内(一般4—5个月)注销公司,拉黑已缴费的求职者,遣散客服人员,仅留下组长以上骨干成员重新注册公司后继续实施骗局。截至案发,童某等人已先后注册3家同类公司,涉案金额逾400万元人民币。

目前,犯罪嫌疑人童某等14名骨干成员因涉嫌诈骗罪被宝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其余5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其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 警方提醒 出国劳务签证的办理需要符合学历、技能等综合性申请要求,不存在“零门槛”捷径,所谓的“快速申请”“高额回报”只是诈骗团伙的“话术”,海外求职要擦亮双眼,求职者应通过正规渠道咨询政策信息,选择具有外派劳务经营资格的中介机构,切勿轻信网络、短信等方式收到的“低门槛”“高回报”劳务广告,避免上当受骗。如遇电信网络诈骗,请第一时间报警。

陆敏韡表示,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骗术、新剧本,上海警方始终高度重视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砺剑”系列行动为依托,结合公安部“夏季行动”,紧盯电诈犯罪新动向,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警方也提醒市民朋友警惕诈骗新手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