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派江南”,可以被视为一种方法论。“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系统梳理了上海乡村空间的典型特征,填补空白的同时,也让今后特色村落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以河道为例,此前一些乡村河道在治理过程中,往往会较为简单地拓宽拉直、硬化河岸、装配护栏。尽管有其功能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原有的典型风貌:菱角茭白不见了,野生萤火虫消散了,亲水空间割裂了。这一次,《规划》明确以尊重保护为主。例如,对于“纤网”意象下的水网肌理,明确提出“避免规划河道蓝线过度截弯取直,减少大型河道疏浚工程对纤网型水系的破坏”。
采访中,最打动记者的就是这份尊重与珍视。不少专家不约而同地说“越是走近,越是敬畏”。刘晓嫣数次提起青浦练塘区域的“无忧岛”。那是一片芦苇荡,周边是水森林,水体与村子错落有致。翻阅史料后她才发现,原来此地名为“鹤荡霞滩”——白鹤、夕阳、芦苇荡,自古就组成了别致的美景。她说,乡村规划设计就是要还其本真,是“化裸妆”,而不是“动刀整容”。
当然,保护并非“时间静止”,更要因地制宜,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们不希望见到千篇一律的白墙黛瓦。但愿“沪派江南”,能真正成为上海的一张新名片;“十二意象”的特色景观,在郊野乡村诗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