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6日落幕。峰会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两大成果文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之际,为时隔六年再次大团圆的中非友好大家庭带来满满的“干货”。
提出“硬指标”
“他们想知道,南非人和南非企业将如何从中非的牢固关系中获益。”当被问及准备给家乡的读者带去怎样的北京峰会故事时,南非记者米歇尔·古梅德这样回答道。
想必这一次,古梅德的读者会很尽兴。因为两份成果文件为未来三年中非合作擘画了蓝图,规划了路径。“十大伙伴行动”则是其中的亮点。根据“十大伙伴行动”,中国计划在非洲建设20个数字示范项目、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鲁班工坊”,与非洲共同实施30个基础设施联通项目、1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30个清洁能源项目、20个医疗卫生和抗疟项目,向非洲派遣500名农业专家、2000名医疗队员……
“针对接下去的中非合作,成果文件提出了‘硬指标’,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地区合作室主任祝鸣说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沈陈则用“具体务实”四个字来形容本次峰会达成的成果。他指出,“十大伙伴行动”不仅涉及的领域广,而且给予了具体的承诺和支持措施。“这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的重视”。
合作含金量高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开幕时说的,“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祝鸣表示,这一说法在主观和客观层面都有着充分的材料支持。他引用今年4月盖洛普民调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58%的非洲受访者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最大,高于美国的56%。“无论面对什么媒体,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或普通百姓都会挺身而出驳斥丑化、抹黑中国以及中非合作的言论。”在祝鸣看来,这足以证明,中非合作的含金量很高,牢固的中非关系也因此逐年累积,不为妖魔化的言论和国际形势变化所影响。
在沈陈看来,经过近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从合作范围来看,除了卫生、教育、农业等强项,中非合作也逐渐扩展到科技、环保、气候和安全领域等新的方向。
提升政治定位
正是在中非赓续永久的传统历史友谊与坚不可摧的中非合作基础之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次峰会上提出,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沈陈看来,“这将为中非未来合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机制化保障。”同时,也将为推动全球南方合作提供借鉴。祝鸣则表示随着中非政治定位的提高,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力度也将紧随其上。正如古梅德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的开幕式主旨讲话的理解:“他呼吁所有非洲国家站起来,不是中国要一家独大,而是我们要一起发展成长。”
特派记者 齐旭(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