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受到各方关注。
专家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一大原因,是为适应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理解人口结构变化和退休年龄调整之间的关系?
趋势一:寿命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我国已进入长寿时代,人们生命历程中的老年期更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快速长寿化、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意味着退休年龄余寿大幅提升,而且未来会继续增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现行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70余年未作出相应调整。”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说。“延迟退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改革,包含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需要。适应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是其中一项重要考量。”
趋势二:素质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随着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至2023年的11.05年,特别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
“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2.5亿人。与过去20岁左右就参加工作相比,现在年轻人硕士毕业差不多25岁、博士毕业近3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援引一组数据指出,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推迟,而退休年龄不变,不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如果在自愿、弹性前提下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使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发挥更多作用,将有利于释放新的人才红利,同时有意愿的劳动者也能增加收入。”
趋势三:老龄化程度升,老年人口占比将超三成
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说,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挑战。尽管延迟退休年龄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能够提高劳动参与率,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大龄人员可以选择继续从事一定工作。
趋势四:劳动力总量降,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
在人口经济学中,16至59岁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2023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占全部人口的61.3%。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从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青年群体、大龄群体人数占比呈现一降一升态势。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上,匹配就业岗位能力最强的人口趋于相对减少。”赵忠表示。在他看来,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属于客观发展规律。渐进式延迟退休,可以推动有意愿的大龄劳动者成为充实未来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平滑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