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孙钰程 记者 孙云)靠着在喝茶时偷听到旁人拨打诈骗电话“输出”的话术,王某某竟然“自学成才”,几个月后实施了一起诈骗,以冒充短视频运营教学直播间客服谎称提供一对一教学的方式,骗走市民9万余元。王某某被抓捕到案后,近日,经徐汇区检察院公诉,徐汇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并处罚金。
3月1日,公安机关接到市民陈女士报警称,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对方冒充短视频运营教学直播间客服,骗走了我9万余元。”3月21日,警方将王某某抓获。王某某到案后交代,自己是在喝茶时听到别人的骗术,自己留心听了好一阵子,感觉可以牟利,便又上网再研究了一下,最终找到了陈女士下手。
“我会寻找教学短视频运营或者网络店铺经营的直播间,伪装成客服或者直播间的老师,发私信询问直播间内的粉丝是否需要教学。”待对方回复后,王某某便会通过一些手段,先行骗取对方信任,随后以“这是想要获得运营收益的必备操作流程”为由,诱导对方开通支付宝“小荷包”,并将自己设置成“小荷包”的共同管理人。之后,再不断诱导对方将钱转入“小荷包”,自己则趁机将“小荷包”内的钱转走。王某某还供述称:“因为很多人没接触过‘小荷包’,不知道共同管理人可以直接将钱取走,我便利用了这个信息差,诈骗了五六个人。”
在对王某某提起公诉的同时,检察官注意到,利用支付宝“小荷包”实施诈骗的案件并不鲜见,值得市民引起警惕。与许多网络支付“钱包”不同,“小荷包”是一项“共享钱包”服务,用户开通“小荷包”后,便可邀请其他成员加入,共同攒钱、共同消费,帮助用户实现与亲友之间的资金共享、共同开支,因而,“小荷包”内成员可不经其他成员同意,自由使用“小荷包”内的资金,这便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例如,在徐汇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李某某等5人在直播间寻找有意向学习直播带货等业务的客户,以课程老师的身份主动私信给对方,然后引导对方扫描其控制的“小荷包”二维码,并将“小荷包”设置成只有创建人和管理员可提取钱款。随后,以领取学习资料、购买课程、支付报名费等名义,诱骗对方在“小荷包”内开通“自动攒”功能并输入指定金额,进行转账操作。待对方转入钱款后,李某某等人便会利用创建人和管理员权限,提取全部钱款。同时,李某某还将该诈骗方法传授给了张某某,致使其采用相同手段诈骗。
近日,徐汇区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某等人有期徒刑三年四个月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同时,以传授犯罪方法罪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六个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并处罚金。
检察机关提醒
使用“小荷包”前请务必确认对方是自己信任的亲朋好友,切勿加入陌生人开启的“小荷包”,或与陌生人开启“小荷包”功能,更不能轻信陌生人向“小荷包”里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