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亦铭
上海,英雄之城、光荣之城,长期浸润在红色音符中,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此唱响。近日上海一场特殊而又特别的音乐会,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的祖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诸多不解之缘——作为“中国通”的他,曾在上海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管弦乐配器;曾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客席指挥。如今,大卫·阿甫夏洛穆夫回到祖父曾经工作过的故里,执棒祖父曾经执棒过的交响乐团,共同奉献一场极具纪念意义的音乐会,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场“隔空对话”的音乐会里,大卫与祖父阿隆跨时空“相遇”,上下半场接连呈现祖父三部力作:《北平胡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上半场的两部作品都曾由梅百器指挥上海工部局乐队首演,首先登场亮相的是交响素描《北平胡同》,这部作品相信很多中国爱乐者都不会陌生,2017年的时候,余隆总监亲率上海交响乐团,带着这部作品赴欧洲巡演。这部作品“中西合璧”充满中国元素,描绘了阿隆对古老而悠久的北京城的追忆和想象,上交乐队伴随着大卫的指挥,在层层递进的中国风味旋律中,不断穿插着京剧、胡同叫卖声、熙熙攘攘的街区声等北京城特有的声音,观众仿佛在这场时空穿梭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北平胡同里。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晚由上交95后首席柳鸣担当独奏,该作品于1937年夏写于“四马路菜场”(现今的人民广场福州路),当时那里是上海工部局乐队的排练场地,而阿隆则恰好是工部局图书馆的馆长。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作于他的《钢琴协奏曲》之后,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着相同的古典式布局,同时充斥着众多中国元素。小提琴独有的抒情性,将这部作品的中国风味打造得更为纯粹和天然,和《钢琴协奏曲》相比,少了些戏剧化的冲突,多了些情感上的共鸣。柳鸣在演奏中真情流露,与乐队配合娴熟,将阿隆的内心独白进行了原汁原味重现,令人为之动容。下半场呈现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第二交响曲》,其创作与首演都是在遥远的美利坚,当时的阿隆已移居美国,但依旧忘却不了在上海生活的美好时光。《第二交响曲》相比之前同体裁的作品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提升,这部交响曲非常值得一听,凝结着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用音符描绘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岁月,意境恢宏、色彩清晰,一气呵成!钹、镲、锣、鼓、响木等中国特色打击乐器的加入,令这部作品的配器更为丰富。穿越一个多世纪,跨越几代人,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与孙子大卫·阿甫夏洛穆夫一生都钟爱中国文化,阿隆将欧洲的音乐技巧与民族音乐素材结合在一起,将中国元素的音乐作品介绍到了世界,他也是第一位将《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管弦乐配器的作曲家,还担任了当时的红色电影《风云儿女》音乐录音的合唱和乐队指挥,与当时的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正式公映,片中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当时国人抗日救亡的热情,并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音乐可以跨越时空、跨越语言;音乐拥有着跨越时代的治愈力和影响力。两位“阿甫”跨越时空的界限,在上海再一次“相遇”,这份感动触达着每一个渴望被理解和抚慰的心灵,激励着上交乐手、鼓舞着上海的爱乐者,与这座爱乐之城一同感受时代的脉搏,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