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石化街道将处于地势低洼处和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群众转移到安置点,安置点为单身公寓,这里每间房都有独立卫生间,还有床和衣橱,条件较好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虽然今年汛期已过,但应对台风“康妮”带来的风雨影响,上海防汛部门快速响应。至昨天半夜,全市转移安置的人员就达到了9.1万人。
应对台风“康妮”过程中,市防汛指挥部继昨天9时启动全市防汛防台Ⅳ级(四级)响应行动后,又于昨天17时将全市防汛防台响应行动升至Ⅲ级(三级),至昨天22时进一步提升至Ⅱ级(二级)。
应急响应行动启动后,各级防汛部门即按照预案转移建筑工地等有风险隐患场所的人员。至20时左右,转移安置人员就接近5万人;至22时30分左右,转移安置人员达到了7.8万人,至昨晚24时左右,进一步增加到了9.1万人。“为应对台风暴雨等灾害,上海准备的安置点有1400多个,可安置50多万人。”上海市防汛办督察专员、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一级调研员章震宇说,在相应机制保障下,转移安置行动能快速组织起来。
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转移安置时,有的安置点已试点标准化建设。现场除了提供方便面、饮用水等食物外,还配有折叠床、毛毯、空调等设备,人均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安置人员生活更舒适。
而发给转移安置人员的识别背心,表面标有“上海应急安置”和编号,内置防水芯片。被转移安置人员穿上它出入安置点时,设在安置点出入口的大门能一一识别并记录。
“这不但能免去以往人工登记时的烦琐,还能更精准更快速地记录并上传转移安置人员情况。”章震宇透露,这套“上海防汛应急转移安置系统”由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研发。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