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兵
现今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而我们常感到静不下心来。此时,让我们来捋一捋自己的这颗“心”。
一代宗师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此心光明”。阳明先生心学的核心思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说的是世界观,第二句是人生观,第三句是价值观,第四句是方法论。王阳明不是空洞说教,而是通过身体力行来现身说法。究其一生,历尽磨难,九死一生。年轻时遭宦官刘瑾陷害被廷杖并投入锦衣卫诏狱,出狱后又被锦衣卫追杀而假装投江自尽。一路奔逃误入老虎洞与虎同眠一晚。后入瘴气严重的贵州龙场做小吏苟延性命。龙场悟道后,江西剿匪、平宁王叛乱、广西剿匪、屡遭朝廷小人陷害等等,又在鬼门关晃荡了好几回。什么叫“致良知”?良知就是人性本体,真善美的本源,要在事上反复磨炼自己的心志。“知行合一”是手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阳明先生一边打击坏人,一边到处讲学。有时课堂外面杀声震天,“我心”照常不动如山。在香气四溢的花朵周围,自然有蜜蜂像云朵一样聚集。王阳明一生桃李满天下,心学的传承影响五百多年。
“无善无恶心之体”。例如,菜刀本来是拿来切菜的,是好东西,有人却拿来杀人,又变成坏东西了;小草如果比庄稼还长得茂盛,农民就要锄掉它,如果改造足球场,需要种植草坪,那它就是好东西;又比如阳光,夏天特别毒辣,你不喜它;冬天特别温暖,你需要它;万物无绝对好坏,正如人心一样,你认为它是好是坏,是人心在“意之动”了。每个人都具足“良知”,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蒙上灰尘了。通过事上磨炼,“诸事莫外求”同时要“吾日三省吾身”,通过“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从而恢复我们的本心。
正如《老子》所言“塞其兑,闭其门”,缄默自处,停止评判别人,断嗜绝欲,开始觉知自己,做到心与道合,才会有“致良知”;“用其光,复归其明”,让内心与外物阻隔,除去了物欲,内心才能呈现大道,才会做到“我心光明”。如是,阳明先生与老子所说无异。
庄子有“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游心于无穷”等说法。庄子的“游心”即是“逍遥游”,在精神世界中进行无限的漫游和逍遥,不受外物约束,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这种“游心”不是“胡思乱想”或“逃避现实”,更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如不管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都达到了物我两忘、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
圣贤们无论生在哪个时代,金句预言都是惊人地相似。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谛。学习圣贤经典,不是仅仅为了增加学问,而是为了增长智慧。人生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心,平平淡淡才是真。作为凡夫的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应学会以简驭繁,始终保持内心的知足和安宁。
读万卷书,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行万里路,达到诚意正心的境界;学万人长,达到修身齐家的境界;交万人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育万丈胸,达到为往圣继绝学的境界;悟万世慧,达到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