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小站”故事
第7版:特稿 2024-12-04

“小站”故事

在法治小院,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可了解普法小故事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太阳鸟小屋的阅读角

在瑞金二路街道的法治小院,志愿者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蒙西菜场友“益”健康充电站一角

蒙西菜场友“益”健康充电站成了孩子们学习休闲的好去处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姚丽萍

建德路1号,法治小院;蒙自西路2号,蒙西菜场公益小站;河南南路368弄,太阳鸟小屋……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零距离家园·小站”。

今年以来,上海黄浦区探索基层治理新方式,逐步完善“街道—街区—居民区”三级“零距离家园”体系,生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截至目前,已建成101个“零距离家园·小站”。

今天是国家宪法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基层社区依法善治,“零距离家园·小站”究竟能做些什么?来听听它们的故事。

一“七个葫芦娃”

“一旦遇见校园霸凌,你要大声说NO!然后,告诉老师、同学、家长和小巷总理们,决不能闷在心里。”面对无助的孩子,倪菲的语气总是温柔而坚定。做了十年“小巷总理”,倪菲早已不再是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居委小白”,尤其是法治小院的锤炼,更让她和同事们远离了“本领恐慌”。

建德路1号,瑞金二路街道的法治小院。这里活跃着“七个葫芦娃”。80后倪菲,建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90后张雨薇,瑞金二路街道司法所青年干部。两位都是法治小院的主理人,也是“七个葫芦娃”的组织者。

法治小院毗邻瑞金医院、黄浦区检察院、8号桥创意园区、思南公馆、周公馆等驻区单位、企业园区和名人旧居,公共空间人流量很大。这样的地缘特征,决定了法治小院有两个不寻常:一是服务人群多样,二是专业资源丰富。

法治小院所在的建德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0多户人家中逾三分之一是流动人口,不少短租客都是全国各地来瑞金医院就医的患者家属。谁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七个葫芦娃”应运而生。“葫芦娃”们的大名叫——“七色七心”法治服务小分队,由瑞金二路街道司法所组建,分别是:红色初心普法队、橙色安心巡逻队、金色暖心调解队、蓝色放心护管队、绿色贴心公服队、白色纯心医护队、粉色舒心疏导队。

在法治小院,有两个地方很能体现“七个葫芦娃”的治理能力。一个是“菲常空间”,另一个是“法治来吧”。“菲常空间”,就是粉色舒心疏导队的工作间,由倪菲负责。一进门,就看见一墙淡绿,好像早春萌发的枝芽,主理人一身粉马甲,和和气气。面对来访者,倪菲的开场白往往是这样的:“无论邻里矛盾、家庭纠纷,还是各种各样糟心事,都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想要解决问题,那就请先稳定情绪,心平气和好好说话,OK?好的,开始吧。”

由此开始,“七位葫芦娃”的接力就启动了:该普法就普法,有红色“葫芦娃”;该调解就调解,有金色“葫芦娃”;若还需升级服务,老人孩子要临时管护,有蓝色“葫芦娃”;若居民、租客还想咨询医药健康问题,有白色“葫芦娃”,他们中有好几位都是三甲医院的退休老专家。这群“葫芦娃”都是建德居委会成员和各类社区志愿者。因为他们,“小巷总理”倪菲更有底气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治理难题。

对此,张雨薇也深以为然。在她看来,法治小院不只是普法的地方,更是为民服务“零距离”的综合体。社会生活、基层治理,法律规范的只是底线,要让人们的生活在底线之上更有品质,才是法治小院的理想。

法治小院旁边有一处紫藤花架,今年街道司法所把它打造成零距离家园议事的户外空间——“法治来吧”。这个“吧”里有个“回音壁”,上面公示着区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情况,无论是适老化改造、老年助餐,一年来实实在在的进步,都能看得见。

原本居民打牌、闲置堆物的地方,如今成了家门口普法议事的好去处。这让张雨薇特别开心,在法治小院里,这位90后法律人找到了职业成就感——别看小院不大,心胸却不小,这座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大门永远敞开,接纳不分地域的人们,只要有需求,小院都“欢迎光临”,专业又敬业的“七个葫芦娃”,就在小院等着。

二 太阳鸟小屋

墙上,有个“太阳系”。太阳、地球、月球、火星、水星……各就各位,还有宇航员、不明飞行物和太空望远镜,都在墙上自在“飞行”。无疑,这位用贴纸制作了墙上“太阳系”的人,一定是太空迷。

这里是河南南路368弄,太阳都市花园(后期)太阳鸟小屋“零距离家园·小站”。一个正在变“老”的小区,可以变得天真烂漫鲜活生动吗?“小站”给出肯定的回答。

本世纪初,太阳都市花园(后期)商品房小区交付使用,20多年来,人老了,小区也在老去。最近几年,豫园街道太阳都市居民区党总支以“太阳之手”社区自治项目,发掘热心居民骨干,由居民们主导小区地下公共活动室改造,原本脏乱差的地下空间焕然一新。

今年,“太阳之手”升级为“零距离家园·小站”项目,再次向居民们集思广益。大家对“小站”功能、背景主色、安全事项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多次协商设计方案,确保地下空间兼具“童趣”和“安全”。

小站建设过程中,主理人团队发动多方力量,邀请社区达人能人,联动居委、业委、物业出资出力。太阳都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殷丽姝说,居民自治骨干自筹经费,购买安装乐高墙和收纳箱,增添儿童玩具、桌椅;物业帮忙新装无影灯,并在上方管道处加装防撞软包;社区绘画小能手在开关、墙角边增添小墙绘。

好地方,更要有个好名字。太阳都市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发起小站征名活动,线下、线上同步,征集到太阳谷、太阳鸟、向阳园等十多个名字,后续通过投票,“零距离家园·小站”——太阳鸟小屋正式挂牌。

太阳鸟小屋的建设过程,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实践,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携手共治共享家园新空间。其中,新空间的阅读角,就是居民热情参与的代表作。

那位把“太阳系”挂在墙上的人,微信名“打怪兽的喵”,主动申请担任义务图书管理员。1500多册图书,都来自居民和企业捐赠。他把书整齐上架、科学分类,就像图书馆一样。这些图书时代特色很浓郁,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系列科幻,到整套的《哈利·波特》,再到刘慈欣……捐赠人从70后、80后到90后,接力奉献着每个时代的“阅读最爱”。

有意思的是,阅读角虽小,规矩却很大。阅读角入口的立柱上,《告读者书》赫然在目,中心意思很明确:开卷有益,多读好书,但阅读仅限于阅读角,概不外借。这约定,人人遵守。阅读角也要有个自己的logo(标识),居委会又发起设计大赛。居民们热情参与,就连已经定居国外的“原居民”也发来设计作品。

最后,竟然是6岁的左在源小朋友以185票荣获第一。他的设计究竟好在哪里?你看,太阳公公笑得多开心,眼睛笑弯了,两撇八字胡也笑歪了,胡子下面一排小书架,倒是整整齐齐。啥叫天真烂漫,童趣盎然、活力四射?这就是。

一年来,“零距离家园·小站”建设小步快跑不断升级——增设幼儿活动区,实现休憩议事、邻里互助、文体活动、儿童娱乐等多功能集合,更好满足社区全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居民们充分感受到——自治有我,协商氛围浓起来!

居民们很爱惜“太阳鸟”,爱到什么程度呢?地下室出口,挂着一张“出门提醒”:最后一位离开自治活动室时,请把铁门轻轻掩上,以防野猫进入损坏设施。不过,“太阳鸟”的大门也是敞开的——活动室的桌球向周边社区开放,引来不少中学生。很多年后再回头看看,下午放学,来“太阳鸟”打打球,多么愉快的少年记忆。

三 菜场小站

一只崭新的微波炉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A6、A7、A9……A27号摊位集资购买。

这里是蒙西菜场“爱心小屋”,这里摆放着的微波炉由11位摊主捐款添置。有了微波炉,就能吃上热乎饭,但来热饭的,可以是菜场内外的任何人。

蒙西菜场是沪上知名网红菜场。今年,菜场里的“爱心小屋”改造空间结构、集中资源需求,变成了开在沪上菜场里的第一个“零距离家园·小站”——友“益”健康充电站,大家更习惯叫它“菜场小站”。

“菜场小站”虽小,覆盖人群却不小。菜场周边的居住人群、工作人群、流动人群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如何为他们提供精准、普惠、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打浦桥街道搭建平台,组织大家一起来畅想小站的设计方案。

“希望变成一个能歇歇脚、聊聊天的地方”“微波炉是我们的刚需,早饭、午饭都需要”“希望有个能让孩子休息、做作业的地方,在摊位里根本挪不开身,也没时间照顾他们”“要把小站布置得更有特色、更加温馨,成为菜场里一道风景线”……明确了需求,就先从外部入手,在小站入口处设置指引牌,引导居民轻松找到;再对内部优化,增加储物柜、折叠桌椅、免费接水点、加湿风扇、折页展示架,色调柔和、灯光温暖、绿植养眼、轻松自在,很有亲和力。

不仅群策群力打造“菜场小站”,街道还通过推行“自主申报、实地调研、民主共商、草拟方案、意见征询、统筹建设、共建共享”的原则招募小站主理人,发挥“零距离家园”理事会的作用,持续引导社区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小站设计、建设和运维。

“11位摊主出资为小站购买了微波炉;蒙西居委为小站添置了儿童绘本和小玩具;菜场商户共同制定文明公约,让小站绿色运营、暖心循环。”蒙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尹晓芸说,“菜场小站”就是要让居民拎好“菜篮子”,装满“幸福味”。打浦桥街道和巨鹿集团蒙西菜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持续举办“蒙西菜场健康指导服务”,由家庭医生、营养师、营养护士组成的营养团队,送“营养科普”进小站,同时开展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

一年来,打造“菜场小站”让“烟火气”里的“幸福感”更浓厚。10岁的叶晟芯从小在菜场里长大,她的爸爸妈妈在菜场里卖南北货也有20多年了。如今,这位读四年级的小队长有个小心愿:和同学们一起做一次“菜场小站”的社会调查,更深入地了解小站,伴随它一起成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