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
记不起是哪一年认识郑明仁兄了。日前已故香港藏书家、作家陈无言先生公子陈可鹏兄传来明仁兄谢世的噩耗,同时发来一张四人在港岛一家餐厅的合影,从左至右为冯伟才兄、陈可鹏兄、我和郑明仁兄。那次宴聚应是最初或较早的一次见面吧,记得四人谈兴甚浓,还讨论了如何整理出版无言先生遗作。
但是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刻。第二次或第三次与明仁兄见面时,他带来了一本大厚册,打开一看,原来都是我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写给另一位已故香港藏书家、作家方宽烈先生的信札。我不禁吃了一惊,原以为这些普通的信札早已随风而逝,不料竟均被明仁兄收藏了,还一封一封都整理好放在玻璃文件袋中。后来我知道明仁兄是有心人,不仅信札,凡是“纸片”,如戏单、票据、字画、老照片等,他都有收藏的兴趣。人称明仁兄是香港新一代藏书家、文学史料收藏家,可不是徒有虚名。
郑明仁兄(1954—2024)有多种文化身份,他是报人、编辑、作家,在这些领域里,他都有建树。但我更看重他的藏书家的身份。他是继陈无言、方宽烈、黄俊东、小思、许定铭等位之后,香港又一位文艺收藏家,而且他的收藏还不限于新文学,对于香港通俗文学,他更为关注,更充满热情,而通俗文学书刊往往是更难搜集的,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恐怕也很少收藏。因此,明仁兄在这方面持久不懈的努力,就更难能可贵。
《香港文坛回味录》是明仁兄的代表作。此书初版之后,又有增订本,他送我的是增订本,还是毛边本。说这本书引人入胜,我想毫不夸张。书分“淘书趣谈”“报坛佳话”和“掌故回味”三辑,长长短短,林林总总,正是明仁兄“在旧书堆里”(这是他在港报上的一个专栏名)如醉如痴的一个极为真实的记录。对这本别有趣味的怀旧之书,明仁兄自己有一段话说得真好:
怀旧之余,我希望年轻人能从中认识更多香港曾经出现过的人和事,起码知道香港出版过什么书,上一两代人看过什么书。最重要的是,我想让人知道,当时香港的出版非常自由,什么书都有,百花齐放。那是我们走过的黄金年代。
最后一次见到明仁兄是在去年12月12日。我和周立民兄一起到香港参加香港作联成立35周年暨世界华文文学联会成立20周年庆典。明仁兄知道我到港,就邀请我会后到他的已颇有名气的“老总书房”去看看。那天他亲自到地铁炮台山站迎接我俩。我们走到北角城市花园里的“老总书房”门前,当明仁兄打开店门,我再次被惊呆了。店内中外文新旧书刊如山似海,人几无插足之地,也就难以从容选书。我挑了杰克(黄天石)的长篇《名女人别传》(全集,1952年8月基荣出版社初版本)和姚克的话剧《清宫怨》修正版(1967年4月香港剧艺社再版本),周兄却是满载而归。明仁兄还要请茶畅叙,因接下来另有约,只能在店门口三人合影后匆匆告辞,万万没想到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面。
为写这篇悼文,我打开了与明仁兄的微信通信,才发现去年他曾向我索取刘海粟《富春江图》的高仿件,我也答应了他。后因事忙竟忘了,赴港也未及带去面奉。而今这个缺憾已无法弥补,只能说:明仁兄,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