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黑神话·悟空》 春江月夜(中国画) 未婚者易忧郁 回家又别 大师于幼华 三餐里的自尊 当一卷书遇见一场戏 哈尼和布朗的渊源
第14版:夜光杯 2024-12-24

当一卷书遇见一场戏

李丹崖

我在不知道“缶”字之前,首先认识到的是故乡的水缸。那种烧制出来的瓦器,挂着昏黄色的粗糙的釉,像是旧时乡村的一抹昏黄。缸,多半用来储水,旧时乡村多压水井,汲水出来,盛在缸中,澄清后,用来做饭。亦可在缸中看流云、繁星,还有满天的月光。缸让很多人不必仰望,即可知晓天上的模样。缶呢,也是一种盛水的容器,或者作为量器使用,亦是乐器,古人击缶而歌,有着古典的浪漫。因此,缶较之于缸,既能解决人的物质生活,也能解决人的精神生活。

胡竹峰出了一本书,名叫《击缶歌》,写的是皖地所有的戏曲。其中,较为出名的戏曲有黄梅戏、淮北梆子、二夹弦、拉魂腔等。很庆幸,这本书的命名不是《安徽戏曲大辞典》之类的名字,击缶,让人想起鼓盆而歌的庄子,让人想起凤阳花鼓的敲打声,更让人想起梆子洪亮的“当当当”声……一个书名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是文学的意义,也是这本书激起读者购买欲和阅读欲的前提。

戏曲,在旧时乡村是另一个理想国。乡民通常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梦想,都渴望戏中人得以如愿,看戏深了,让人分不清戏中人与现实中人。《天仙配》中的董永,是多少男人渴求的一场大梦;《女驸马》里的冯素珍,又是多少女子心目中的侠肝义胆和巾帼英豪。

击缶声声,戏曲犹如走马灯一般,在书卷上翻卷,耳畔响起的是咿咿呀呀的唱词和念白。

甲辰冬月,在皖北亳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旁的一处古典四合院中,举行了一场名为“当文学遇上戏剧——《击缶歌》·安徽地方戏品鉴会”的活动,一是发布推介该书,二是邀请了一些戏曲名家和文化学者,进行戏曲片段赏析、文学访谈穿插式的品鉴会。

四方庭院,照壁就是最好的幕布,院落就是最好的戏台。胡竹峰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访谈嘉宾谈对这本书的看法,五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场演绎书中篇目和个别片段。冬阳暖暖的,适逢大雪节气,却又无雪,斜阳暖背,众人端坐,围炉煮茶,品书听戏,堪称雅集。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立体化地感受一本书,感觉《击缶歌》已经从纸质书的意义上升级到生活化、情趣化、文化性、审美性,集合在一处,让人不知戏梦现实,耽在戏中书中,难以自拔。

让书本回归到生活中来,让戏曲还原到舞台上去,让文字逐渐从平面化转化为立体化,让单纯的目光游历变成沉浸式研读,这种形式格外新颖。设想,我们读一本书,能够前往书中人文故事发生的原乡去,进行一场游历,堪称“深阅读”,或是“体验式的文化寻踪”。这样,书卷香又增添了人间烟火气,行进到了书卷的深水区,触摸到了人文的骨子里,不枉此书,不枉此读。

得知活动要在花戏楼旁的四合院中举行,胡竹峰说,前一天晚上,他特意踏着月光,来到活动筹备现场,这方倚着涡河建造的四合院,为清代的金陵糖业公所。入夜,露水好大,屋檐上的露水落下来,砸到事先摆好的新书摆台上,啪——啪——啪,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击缶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