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模力社区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临港的年轻人在进行环湖健身跑 杨建正 摄
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学生科创作品展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夜幕下的G60科创走廊流光溢彩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宋宁华 孙云 姚丽萍 解敏
李一能 杨洁 鲁哲 郭剑烽
陈佳琳 曹博文 赵菊玲
马亚宁 陆梓华 王蔚
昨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市各界引发强烈反响。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抢抓机遇推进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上海“硬核”力量。
浦东新区
努力当好自主创新国家队
浦东新区区委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当好自主创新国家队,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张江科学城,推动大科学设施、高能级机构、高水平院校继续向张江布局,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具有创新策源意义的科创核爆点。要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不断催生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和最具创新力的企业。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高地,聚焦浦东“模力社区”“机器人谷”,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徐汇区
全力实施全国人工智能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到徐汇考察“模速空间”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勉励我们展示才华、大显身手,要求我们走在前列,加大探索力度、产生示范效应。徐汇区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全力实施全国人工智能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10大重点行动、11项核心指标、30个标志性项目,打造技术突破的策源中心、垂类应用的孵化工厂、要素齐备的创新生态、创意涌动的开发者社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徐汇贡献。
黄浦区
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央科创区”
“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模塑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考察调研,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对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殷切期望。”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表示。黄浦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名片”,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把握“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黄浦金融服务业发达、创新金融资本密集、科创人才集聚等优势,在世博园区浦西片区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央科创区”。目前,黄浦正积极构建“1+N+1”产业体系,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静安区
锚定数据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
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上海考察,要求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充分体现了对上海的期望与厚爱。“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主动跟进、加大探索,落实《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发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作用,结合商贸、金融、专业服务等主导产业,深度布局AI+数字营销、AI+智能设计等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静安区将全面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锚定数据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及细分赛道,集中力量打造“数通链谷”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和“美创静界”皮肤健康创新中心等科创生态社区。
长宁区
深化“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
“作为科创要素资源集聚的中心城区,长宁将坚持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核心任务,主动在全市科创大局中勇担当、作贡献。”长宁区委书记张伟表示,将持续增强企业创新力,充分发挥区域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助力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持续增强硅巷影响力,深化“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围绕科创载体更新、孵化功能提升、服务资源集聚等持续发力,加强企业、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集成。持续增强人才向心力,坚持抓好人才这一关键资源,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持续打好人才政策、环境、服务组合拳,不断擦亮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金字招牌。
普陀区
高标准打造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上海考察,为上海未来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特别关心、特别期待、特别关怀,使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振奋。”普陀区将全面学习、全面贯彻、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跳出普陀看普陀、站高一步看普陀、想深一步看普陀”的理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牢牢把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重大机遇,以“千百十”新质产业体系为牵引,高标准打造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把普陀打造成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创芯孵化器和服务中心”,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虹口区
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
虹口区委书记李谦表示,“在经贸博弈和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就全球南方合作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是对我们扛起责任和使命的强大动员,必将引领我们奋力一跳、勇毅前行,持续加强开放合作和创新突围。”作为中心城区的虹口始终以坚定信心和强大定力,把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加强国别特色合作。紧紧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突出国别特色,大力引进英国高端航运、法国金融科技、德国隐形冠军、阿联酋贸易总部、俄罗斯大宗能源等重点领域优质项目。
杨浦区
全力打造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
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上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我们备受鼓舞、倍添干劲。”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当前杨浦正全力打造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加快构建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的全域创新生态。杨浦区将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牵引,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高地,加快培育发展“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北部增长极,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宝山区
深入实施先投后股等国家改革试点任务
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上海考察,要求“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充分体现了对上海干部群众的亲切关心,对上海创新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宝山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先投后股、创新联合体等国家改革试点任务。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持续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闵行区
努力把“大零号湾”建成世界级“科创湾区”
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对上海推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殷切关怀。闵行区将充分发挥闵行的科创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聚焦“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把“大零号湾”建设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闵行更大贡献。
嘉定区
加快建设“嘉定科创核”等高能级科创载体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再次对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把脉定向、引航指路,极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决心和干劲斗志。”嘉定区委书记肖文高表示,嘉定区将坚决扛起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职责使命,加快建设“嘉定科创核”“聚能小镇”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努力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勇挑重担、走在前列。
金山区
全力建设“上海制造”品牌重要承载区
金山区委书记刘健表示,全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转型升级”战略要求,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和新材料、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优势特色领域,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引育未来产业,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与高端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力建设“上海制造”品牌重要承载区,努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
奉贤区
以人工智能赋能东方美谷产业转型
奉贤区委书记袁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科技创新工作,为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奉贤将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紧抓奉贤新城建设契机,以人工智能赋能东方美谷产业转型,大力培育具身智能等细分赛道,推动“AI+”技术在奉贤率先试用、形成示范,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展现奉贤担当。
崇明区
大力推进农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
崇明区委书记缪京表示,崇明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要求,主动融入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立足自身现代农业和船海产业优势,发挥上海交大崇明校区、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阵地平台溢出效应,大力推进长三角农业硅谷和长兴海洋装备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青浦区
构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晓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考察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强调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青浦区将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模速空间”为标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赛道,探索跨区域算力共享、数据互通、技术联研等合作机制,打造创新生态“强磁场”。将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企呼我应”等改革攻坚行动。
松江区
加快打造松江大学城科创源
松江区区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为松江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指明了方向。松江将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作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全力打造以智能终端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能源设施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等“2+7”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体推进招商引资提速、企业服务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企业内涵式创新增长和外延式并购发展。
科技系统
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热土
昨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力,我们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更深感责任在肩。”上海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奋力谱写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新篇章!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说,上海科技系统将以“使命如磐”的担当不断深化基础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强化前瞻布局;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厚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沃土,完善全链条支持培养体系;以“攻坚克难”的锐气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创新资源集聚、要素涌流的创新热土。
“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和‘十年磨一剑’的意志,聚焦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紧紧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说,我们应该不忘初心、专注科研事业,为青年人树立榜样,也帮助更多有为的青年人成长,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国际一流为目标,带领团队抢占科技制高点。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师咏勇说,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必争之地,脑智卓越中心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在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勇攀高峰,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高地贡献更多“硬核”成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团市委
怀爱国之心 行报国之志
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上海考察指导,与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表达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上海青年备受鼓舞,心潮澎湃,纷纷表达了自己积极奉献、勇于担当的决心。
团市委书记上官剑表示: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饱含深情,上海共青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把总书记的信任和厚爱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上海共青团将持续引领青年怀爱国之心。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大力传承弘扬五四精神、科学家精神,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洪流。
上海共青团将积极动员青年践行报国之志。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青年不断砥砺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自觉践行科技报国之志。组织广大青年抢抓历史机遇、服务国家战略,始终坚持“四个放在”,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上海共青团将全力服务青年增进强国之能。积极助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关键领域,深入实施“海聚英才”青年专项行动,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方向指引、制度保障和容错机制。
上海交大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考察。多位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一致表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黄达说:“身处这个伟大时代,我亲眼见证了‘人工智能+’广泛赋能各行各业,我要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数学教师Hamza Boukili久久沉浸在参加上海“模速空间”科技沙龙主题讨论的兴奋之中。他说:“未来,我希望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平台,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无问芯穹”企业创始人、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戴国浩说,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聚焦基础研究,突破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前沿难题;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制造、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赋能;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对接全球创新网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表示,上海交大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持续聚焦科技创新策源、新兴产业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纵深发展,以底层创新推动颠覆式创新,以基础突破引领革命性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支撑,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交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