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公众的实际感受如何?今天,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公众认知调查报告”,分析市民及在沪消费者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调查涵盖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消费便利性、消费国际化、促销政策与活动五个维度。受访者为在上海短期拜访或长期居住的消费者,包括中国籍和来自美、英、俄、日等22个国家的外籍人士。
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总体评分为77.90,消费便利性方面得分较高,为80.21。在消费繁荣度方面,“重点行业消费供给丰富性”得分较高(82.69)。在商业活跃度方面,“主要商圈繁华程度”得分较高(86.07)。在消费便利性方面,“支付便利性”得分较高(88.68)。在消费国际化方面,“上海消费国际化程度”得分较高(82.05)。
88.2%的受访者认为国内外品牌在上海的聚集程度“高”“比较高”。在餐饮、文旅、体育、健康养老这四个领域,9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消费供给“丰富”“比较丰富”。60.5%的受访者消费支出较上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在旅游出行、餐饮、体育健身、文化娱乐领域的消费比例增加(分别高出21.3%、13.2%、7.9%、5.5%)。
夜间经济、数字消费的公众参与度较高(分别为80.0%和78.7%),79.5%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夜间经济“活跃”“比较活跃”。
75.3%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外籍人士“显著增加”“略有增加”,71.4%的受访者认为上海销售的国外品牌数量“显著增加”“略有增加”,87.8%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消费国际化程度“高”“比较高”。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