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免费留宿陌生人  善意如何不走样 知道电影上映时间“是我们的优势” 淮海新天地,HOKA为何选择这里
第3版:要闻 2025-05-08

免费留宿陌生人 善意如何不走样

解敏

近日,上海一位90后女孩为陌生女性提供免费住宿的举动上了热搜。这位名叫珍珍的女孩在上海工作8年,在市区租下一间34平方米的一居室后无偿开放了自己的居所。2024年11月至今,她已经接待了29位女生,主要帮助的对象是旅游的大学生和找工作的女性,以解决她们的临时过渡性居住需求。

在这间充满温情的小屋里,珍珍用闲置空间搭建起与陌生人的情感连接,墙壁上贴满了借住者们的感谢留言,见证着善意的传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这一暖心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却引发不小争议。超过半数的网友对此表示担忧,“初衷虽好但不提倡”“防人之心不可无”“可能引狼入室”等评论层出不穷。

当纯粹的善意遭遇如此强烈的戒备心,或许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疏离、信任机制缺失的困境。我们时常一边怀念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日子,一边把自己关进防盗门里,向陌生人敞开自家大门被视为一种冒险行为。其实,这些反对的声音并非针对善举本身,而是更多地看到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珍珍的善举为“紧绷”的社会撕开了一个小口子,原来陌生人之间依然可以存在真诚的善意。感动之余,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个人善举如何实现可持续?社会又该如何构建善意与安全的平衡?要解答这些问题,需从个体与社会两端共同着力。

在传播善意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我保护。比如,珍珍可以通过设置留宿期限、留存必要的身份信息等方式,对教育程度较高且需求明确的人群(如女性求职者、大学生)进行定向筛选。

一个健康的社会,既能呵护个人的善意,又能为它提供必要的保障。许多隐藏的风险并不是靠“好心办好事”的主观意愿就能消解。城市文明的温度,终究要在规则与温情之间寻找平衡点,个体的善意也需要制度的呵护才能走得更远。相关部门不妨考虑为民间互助设立更规范的互助平台、建立可靠的信用体系、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沙发客”模式,通过实名认证、信用评价等,筑牢安全底线。

同时,民间互助现象也提示了公共服务需要更加精细,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协同创新。社区可以设立安防完备的应急借宿点,高校密集区可以试点为有求职需求的人开放临时宿舍,旅游旺季可以盘活闲置校舍资源,为真正有需要的人开辟更多“绿色通道”。

在争议声中,珍珍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她说,会进一步引导住客注意安全、到公安局报备。也希望有更多有余力的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入进来。

或许,我们不必急于对珍珍的做法下结论。这件事最有价值的是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保持警惕的同时,不失去对善意的信心;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我们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只有让好人心安理得地行善,才可能培育出更健康的社会互助文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