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构建社会新秩序,建设美好大家园
第69版: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2021-06-28

构建社会新秩序,建设美好大家园

陈冰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装配出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新疆建设兵团。

红旗渠建设。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1952年7月1日通车。

建设宝成铁路。

新中国在经济上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化基础极为薄弱。对内,需要尽快医治长期战乱造成的经济创伤,快速恢复生产,构建社会新秩序;对外,需要应对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针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和军事封锁。

记者|陈 冰

共和国建立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崭新课题。

新中国在经济上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化基础极为薄弱。以总产量比较,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对内,需要尽快医治长期战乱造成的经济创伤,快速恢复生产,构建社会新秩序;对外,需要应对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针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和军事封锁。

从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10年。新中国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布局的。

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卫生事业成就可观。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

这10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其中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改革开放前的艰辛探索及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在这期间,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抒写了无数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培育和铸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建起国家安全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党中央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从1953年起,围绕工业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在苏联援助下启动建设156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各个工业门类,其中153个为重化工项目。

“一五” 期间,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为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党中央作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向内地迁建和新建企业,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战略后方基地。

60年代初,由于美苏对我国封锁破坏,国内又连遭自然灾害,致使国家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各项经费支出不得不大幅度压缩、有些已开工的项目被迫“下马”,毛泽东特别指出:“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

由于各级领导和全国军民的艰苦奋斗,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3年造出了新式步兵武器,1954年造出了螺旋桨式轻型飞机,1956年造出了喷气式飞机,1957年造出了轻型舰艇,1959年造出了坦克……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进至60年代中期,我国已能自己设计制造除航空母舰之外的全部国防装备。

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极大增强了国防科技工业实力,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运用导弹核武器向全球任何地方实施反击的能力,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国一跃进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引起世人瞩目,也为我国如今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当中,石油工业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完成了大庆油田,随后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解决好吃饭问题

在战乱初歇、百废待兴的社会,稳定粮食供应是头等重要的国计民生大事,是整个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过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和推行农业发展激励政策,到 1952 年,粮食生产基本得到恢复,产量有所增加。但是,这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粮食的旺盛需求,粮食供需的缺口很大。

随着“一五” 计划的实施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出现了喜人的上升势头。正当举国上下斗志昂扬奋力夺取更大丰收的时候,1953 年小麦生产发生严重灾情,减产 70 亿斤,麦区农民又因灾而存粮惜售,这更加剧了市场上粮食供应的紧张气氛。1953 年下半年,许多城镇和部分缺粮农村的粮食供应得不到保障,粮价上涨,人心浮动。

为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0月签署《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国家开始实施统一收购粮食的政策,并按照统一、有计划的原则向城乡供应。1955 年 8 月5日,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推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饲料用粮供应证的粮食统制政策。这就是城镇居民使用粮票定量购粮的开始。

国家粮食部还发行过“军用马料” 的粮票。连服役军马的饲料都需要定额配给,足见当年国家粮食短缺的严重程度。这种粮食定量供应的“办法”,直到 1993 年才被宣布废止,前后“暂行” 了近 40 年。

在当年的国情环境下,国家农业科研力量非常薄弱,推动农业发展的举措依然是传统的精耕细作、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等。

除了鼓励农民开垦田边地头少量荒地,积少成多之外,最为立竿见影的是建立生产建设兵团,集国家之力,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垦宜农荒地。1952 年,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以担负起边疆经济建设的任务。

1954 年 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军垦事业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一种屯垦戍边、寓兵于民、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的新型屯田模式。此后,全国相继有 15 个省份建立了军垦、农垦农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有力保障了新中国初期的粮食供给和肉、蛋、奶等副食品供应。

由于国家耕地面积少,人口又众多,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增产。20世纪60年代初,陈云提出把调整农村政策、放宽农民自由作为解决粮食紧张问题的基础性对策,开始探索农业包产到户的做法,这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思想源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安全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组织广大农民兴修水利、平整农田、改良土壤,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物质支撑。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逐年加大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改善农村交通、饮水安全、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此后经年,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根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总产量远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增速。在人口增长了1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增加了一倍多。肉、蛋、菜、果、鱼等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已经彻底告别了长期短缺的历史,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铁路、公路筑造奇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描述了入蜀之路的崎岖艰难。

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工。从清末到民国,西南人民一直盼着这条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只用两年就建成了被称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第一个奇迹” 的成渝铁路。

彼时新中国还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要修铁路谈何容易。有人问,铁轨、枕木、机车从哪来?

“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 党中央的指示明确有力。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源源不断运到重庆。铁轨、螺丝钉、炸药、水泥等材料,全部自制。全川人民踊跃捐献枕木,全川共献枕木129万根。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筑路主力军北调参加抗美援朝。他们留下的任务,由从各城镇招募的失业工人和沿线动员的农民工接替。

就这样,10万军民参与的成渝铁路建设,在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施工条件极端艰苦、路料运力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不断革新施工办法,仅用两年时间便建成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的建设,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几十年来,成渝铁路也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7月,北起宝鸡,南达成都的宝成铁路建成通车。它是一条连接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动脉,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

宝成铁路坡度大、隧道多,跨越秦岭、巴山,工程相当艰巨。据称,为了建设宝成铁路,曾动用了中国新建铁路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以及五分之四的机械筑路力量。

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正式投入客货运营。正线全长668.2公里,从此蜀道变坦途。

差不多同一时期,青藏高原上,另一个伟大工程——川藏、青藏“两路” 工程也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1950年4月13日川藏公路破土动工,此后的4年多,在雅安至拉萨之间2255公里的深山峡谷间,11万藏汉军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做工具,翻越了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齐拉等14座大山;跨过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等主要江河;贯通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横跨数不清的沼泽区、冻土区、地震区、碎石塌方区、大冰川和原始森林……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1954年,总长4360公里的青藏川藏公路建成。

1954年5月11日,在距格尔木30公里处,昆仑山下的艾友里沟,青藏公路破土动工。青藏公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处高寒地带,气候恶劣,地质复杂,工程浩大。青藏全线贯通分了几段、多次整修完成。

这条路曾经担负80%以上进出藏物资运输任务,是进出青藏高原最为繁忙的生命线。

如今,复兴号高速列车奔驰在中国大地上;到202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6.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主线基本建成,覆盖约99%的城镇人口20万以上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

中国已经提速,拥有美好家园的百年梦正在实现。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