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静安:卓越城区,人民向往
第24版:封面报道 2024-11-04

静安:卓越城区,人民向往

应琛

俯看南京西路商圈。摄影/王哲

新时代建设者之家着重加强公区配置、品质提升。摄影/王哲

“转角遇见戏剧”已成为静安的一张文化名片。

近年来,静安将“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到区域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奋力谱写出新时代人民城市的静安篇章,勾画出一座人民城市卓越城区的实景图。

记者|应琛

在静安,“人民城市”对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是种种真切和直观的感受——

流光溢彩的南京西路上,税收“亿元楼”“月亿楼”林立,“千亿商圈”的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来自全球的总部企业在这里感受上海发展的脉搏,见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全市最大体量小梁薄板改造项目跑出“蕃瓜弄速度”,全过程人民民主促成昌平路美丽街区,在转角偶遇社区托育“宝宝屋”,在养老院体验全国首创医养融合“五床联动”,笑声绘就一幅幅品质生活的民生画卷。

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前欣赏“光荣之城 人民静安”主题音乐会,沉浸在红色文化氛围;海派文化新地标张园、世界级城市会客厅艺术苏河靓丽转身;戏剧、音乐、咖啡“三节同汇”打造的文化盛宴,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静安将“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到区域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奋力谱写出新时代人民城市的静安篇章,勾画出一座人民城市卓越城区的实景图。

持续赋能,经济引擎持续强劲

作为全球最大(按销售额计)、市值最高的制药企业,2024年是辉瑞进入中国市场的35周年。早在2004年,辉瑞设立中国区总部时便在静安区注册经营。当时,辉瑞中国将总部办公室设在南京西路上的中信泰富广场写字楼内,自此这里便成了辉瑞人在上海的“家”。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药企,辉瑞是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之一。其间,静安始终支持辉瑞的发展,为辉瑞提供了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辉瑞也积极参与静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助推一批全球医药龙头企业在静安落地、集聚。目前,全球医药行业前50强中,在静安的药业企业占25家;全球前20强药业巨头中,包括辉瑞有8家企业植根静安。

众多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随之选择落户静安。因为这里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也意味着更多机会。2021至2023年间,静安区生命健康产业稳步增长,营收规模在中心城区位列第二。

作为上海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静安连续多年外资经济的规模和占比位居中心城区第一。2023年,静安区更是成为上海唯一外资经济贡献超过50%的中心城区,这是静安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区商务委持续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制定总部增能计划,加大跨国地区总部企业的服务和能级服务,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130家。

静安区商务委主任沈虹此前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静安始终坚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打造最低制度成本、最佳服务体验、最广成长空间;加强国际化人才服务,优化外商投资权益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外资企业在静安敢于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

筑牢开放经济基本盘的同时,作为上海首发经济的领跑者之一,全球新品首发纷至沓来,静安一方面持续做大“首发经济”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本土商贸品牌培育,静安正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消费新动能。

2023年初,静安区规划先行,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千亿商圈”,昭示着静安全面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去年,南京西路商圈零售规模已突破900亿元大关。

沈虹介绍说,静安将紧紧围绕“千亿商圈”的建设目标,把南京西路商圈全维度打造成品味上海的“魅力街区”、体验中国的“上海窗口”、汇聚全球的“中国地标”。

接下来,区商务委将进一步聚焦开放经济发展、本土企业培育、商圈能级焕新三条主线,持续推动静安商务商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乘“数”而上,打造区块链创业乐土

10月25日,一场名为“数通链谷·通全球 链世界”的产业区块链大会在静安举行。会上,“数通链谷”正式揭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和科技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以数据要素为基础的数据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今年静安区数据局的成立,正是积极响应这一时代趋势。作为数据产业的主管部门,数据局的使命是通过加快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数据要素活力,促进和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

“数通链谷”,顾名思义,是上海市首个以区块链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更是静安持续建设“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的核心承载区。截至目前,这一近7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内已集聚了137家区块链企业,占全市区块链企业的1/4,为全国20多个领域提供150多种应用场景服务,产业逐步集聚,应用场景丰富,市场生态活跃。

“除了约75%的区块链应用企业外,我们有浦江数链这样做底链(基础)的企业,也有上科院软件中心这样的技术层企业,还有蚂蚁链产业开发创新中心这样偏重于孵化的服务企业。”静安区数据局局长谢志彬告诉《新民周刊》,在数字经济布局上,静安区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早在2020年,静安区便踏上了数字时代的转型快车道,以市北高新园区为核心开展战略性布局,成立了全市首个区块链主题产业园——市北区块链生态谷。2022年12月,静安成为上海市唯一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的地区。目前,静安拥有比较完整的“云智数链”产业布局,超过300家大数据企业为区块链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谢志彬表示,当前静安聚焦“六个平台”——“政策、技术、场景”这三个驱动平台,以及“人才、专业、认证”这三个服务平台,全力全速推进“数通链谷”建设。

政策上,静安相继出台了《静安区建设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数通链谷”行动方案》与《静安区关于支持区块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两大重磅文件;人才方面,静安搭建了“数通链谷”人才培养平台。

目前,“数通链谷”正在以每个月平均递增5家区块链企业的速度,形成集聚态势。

10月10日,“数通链谷”场景集市系列活动首站——“区块链+医疗”场景集市举行。无论是技术供应方推介成熟场景、展示典型应用示范,还是业务需求方发布项目榜单、寻求解决方案,“场景集市”都将扮演好“红娘”这一角色,促成双方的合作共赢。

接下来,静安将以每月一场的频率持续举办场景集市,已经确定的主题还有“区块链+预付式消费”“区块链+公证”“区块链+政务应用”等。

未来,静安将持续打造这片创新创业热土,用政策激励引领产业能级提升,用专业服务保障企业无忧发展,将“数通链谷”打造成高端人才“向往地”,成果转化“主阵地”,创新创业“策源地”,形成人人共建美好城市的生动局面。

“数通链谷”的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集聚100家链主企业,形成上下游1万家生态企业,打造300个标杆性应用场景。

老小旧难,一叶一枝总关情

“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乐园”,静安这片人民城市的卓越城区,始终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多一分改善”,让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市民百姓。

静安区是全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首批五个试点区之一。建设社区“宝宝屋”,是静安在上海乃至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婴幼儿托育服务新举措。

日前,《新民周刊》记者来到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上海的“001号宝宝屋”,就设在中心三楼。58岁的肖阿姨带着孙子已经来了两个多月。身为大学老师,肖阿姨自有一套育儿理论。在她看来,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多与外界互动,激发他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欲。而“宝宝屋”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这边的老师很亲切,会带着宝宝们做一些简单的律动和手工,也会尝试让宝宝之间进行社交。这里玩的玩具、看的书籍都很不错,同样给了我很多参考和指导。”肖阿姨告诉记者。

据为老中心“宝宝屋”运营方负责人陈晨介绍,这里可同时容纳15名13个月至3岁年龄段的幼儿,家长们可通过随申办提前预约,“我们的师资配比不低于1比5,老师都是持有育婴员、保育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并经过相关专业培训”。

2022年初,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率先建立了全市首批2家“宝宝屋”,为辖区婴幼儿家庭打造社区托育“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科学、多样化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数量上,截至2024年6月底,静安区已建成23家“宝宝屋”,覆盖14个街镇,共提供1203个托位。内涵上,“宝宝屋”则从1.0版本的便捷性与标准化,逐步升级到2.0版本的滋养型特色样板,再到如今3.0版本的科学育儿理念传播,体现了托育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更令人欣喜的是,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嵌入“宝宝屋”后,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身边多了这些可爱的小宝宝,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帮助照顾幼儿的老年人还能在长者食堂就餐、活动。“老幼相伴、其乐融融”的场景,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心生喜悦。

事实上,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老一小”是被关注的重点人群,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细心、耐心和巧心。

一直以来,养老机构在满足老人生活照料的同时,大多存在医疗力量不足的困境。传统医养结合模式也面临着健康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模式黏合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同时满足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的日常照护和健康管理需求,打通老年人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静安区以民政部“十四五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为依托,首创“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

静安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吕晴向《新民周刊》介绍,“五床联动”就是以“家庭养老床位”为核心,按照老年人健康预防、疾病诊治、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的综合需求,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区内一级、二级医院的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临终关怀病床)之间的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五床”之间相互可接续的联动模式,通过让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老有所医”,从而真正实现“老有所依”。

“五床联动“自去年8月起在静安全区推广以来,已经实现区域内签约全覆盖:静安区正在运营的48家养老机构,全部与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签约,95.43%的住养老人签约了“五床联动”。

“过程中,我们还实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遵循‘能建尽建’原则,在养老机构内设置社卫社区服务站或家庭医生工作室,接入医保专线,使老年人看病更方便了。”吕晴补充道,同时静安还搭建了“五床联动”智慧养老平台,率先探索打通了卫健委与民政部门的“医”“养”数据,通过数据资源整合,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画像和更便捷的医养转介服务。

“此前有养老专项规划预测,静安在‘十五五’期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或达到30%。”吕晴说,为了应对深度老龄化带来的旺盛的医疗需求,必须提前布局。

随着上海城市更新迈入新阶段,“一老一小”之外,碰到的问题越来越纷繁复杂,更需要保持迎难而上的劲头——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静安区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是2023年全市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并被收录进“2023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建设和发展案例展”。项目刷新了两个“最快”纪录:从签约到搬场最快,从搬场到开工最快。支撑“最快”的,是用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回应百姓关切。蕃瓜弄在优惠政策中找到“原拆原建”的相关理据,率先明确政策,减免契税。

静安区还稳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引领下,静安区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意,在昌平路“美丽街区”建设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市民感受一个有温度的“美丽街区”。

拎包入住,让城市建设者拥有归属认同

10月24日一早,位于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陈家宅路20号的联寓公寓内人潮涌动。门口的体检大巴前有序地排起了长队。再往里走,党群服务、法律咨询、夜校讲座、特产售卖等摊位摆放在道路两侧。

原来这是一场由静安区多个部门联合主办的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温暖的活动。而活动举办地联寓公寓正是静安区第三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距离轨交8号线西藏北路站仅300米。它由厂房改建而成,两栋独立楼宇拥有独立出入口,提供了1310张床位,目前为中心城区单体体量最大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000多名城市建设者陆续入住。

“真的没想到在静安居然能以这样的价格租到这么大的房子,不仅有专属的冰箱、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连独立卫生间都是干湿分离的。”自7月16日首批入住以来,29岁的顺丰小哥程余乐在向记者介绍起他的“新家”时,仍难掩兴奋。要知道在此之前,7点半上班的他每天要赶最早的地铁,往返通勤时间长达3小时。而现在,上班的站点就在楼下,“7点20起床都来得及”。更让他满意的是,每月床位月租金不到1000元,几乎只有之前的一半。

静安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相对紧张,对于城市打工者来说,“租房难”“住得贵”“住得远”等问题尤为突出。为给他们在静安安一个“家”,静安区房管局住房保障科项目负责人鲍玉婷告诉周刊记者,静安区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对出租率不高的商办用房、空置的工业厂房等进行改建,在盘活资源的同时有效缓解中心城区房源紧张问题,另一方面贴近需求、优化布局,确保供应后不空置、不扎堆、不浪费。

在去年筹措了两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的基础上,联寓公寓在提升房间套内品质的同时,着重加强公区配置,打造了台球桌、健身房、影音室、医务室、理发室等场所公共空间。

聚焦入住新兴群体早出晚归实际需求,公寓运营方引入24小时营业的小卖部,设有24小时保安亭,还打造带充电桩、可容纳100余辆非机动车车棚,提供24小时“管家服务”。

“来上海两年多,我终于有了安定下来的感觉。”采访的最后,程余乐不禁感叹道,“等过段时间,我老婆也来到静安工作后,到时能有夫妻房出租就更好了。”

对此,鲍玉婷透露,这点已经在未来的项目中有所考虑,“在我们明年的项目中,会推出一定比例的夫妻房”。

其实为了让这些新兴社群找到归属感,联寓公寓项目在揭牌之初就首次成立“党群服务站”。以属地共和新路街道为依托,以党建引领将“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与周边居民区、园区楼宇等党群服务阵地形成联动,让新就业群体、城市建设者们真正从工作的短暂停留到融入“新型社区”,让他们可以找到组织、依靠组织,打造“有温度的归属感”,实现新兴社群与社区双向奔赴。

全民共享,增强文化软实力

正值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期间,最近来静安雕塑公园内游玩的市民朋友,可以在许多件作品身上,发现它们“可玩”“可互动”的有趣特征。

比如靠近1号门,一块看似山峦的石雕,其实是由中国艺术家梁好创作的《山水风》。当你拿起艺术家准备好的石片,轻划过或敲击雕塑表面时,清脆而铿锵的声响倾泻而出,仿佛高山流水之音,孔洞中穿过的风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响动,同时也呼应了本届展览主题——“空间协奏”。

据介绍,在上届静安雕塑公园围墙打开和实行24小时开放的基础上,本届雕塑展将继续打造24小时开放公园美术馆这一城市形象名片,期待通过由政府主导和打造的公共文化艺术展览,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活体验,为公共艺术发展、城市空间更新、人文内涵积淀注入新活力。

“静安国际雕塑展是真正让市民享受公共艺术空间的公益活动,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的体现,展现的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精神。”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宫明军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经过14年的沉淀,公园里的雕塑作品不断丰富和滋养着上海市民的精神世界,极大促进了艺术作品与城市环境的深度融合,更让艺术回归大众,让老百姓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理解艺术。并且通过展览期间各类公众互动活动的开展,将雕塑展作为一个展示平台和传播空间,充分发挥其大众美育功能,搭建起人与城市的情感链接。

据宫明军介绍,本届雕塑展之所以选定“空间协奏”这一主题,正是基于静安的重要地标百乐门是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我们希望通过雕塑展挖掘我们静安本土的在地文化,让两个艺术门类形成良好的跨界互动,持续打造具有静安区特色的公共文化艺术品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品牌一直是国际静安最闪亮的一张名片,也是点亮生活、温暖城市的“最优解”。

每到春末夏初,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静安音乐节、上海(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三节汇聚”,共同奏响人民城市全民参与、向美而歌的精彩华章——静安公园,青翠的草坪成了爵士乐舞台,市民游客或站或坐,聆听乐声、轻声交谈;静安嘉里中心,咖啡香气四溢,年轻人逛逛市集,拍照打卡;南京西路,戏剧谷演出被搬上了马路,为城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来静安,看戏剧、听爵士乐、品咖啡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据悉,今年现代戏剧谷、音乐节、世界咖啡文化节“三节同汇”提升了各大商圈的人气和流量,“三节”活动参与人数超700万人次。

始创于2023年的静安国际光影节则于今年金秋在南京西路和苏州河畔又一次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出精彩的视觉盛宴。

除了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活动,在全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过程中,静安坚持弘扬最鲜亮的红色基因,传承最海派的城市历史文脉。

静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聚集地、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2016年,上海市启动“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静安承接了全市“一馆五址”建设中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和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三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已分别于2021年5月、2023年6月和今年4月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开放。

目前,静安区共有红色革命旧址、遗址106处,数量居上海全市各区前列。

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凤表示,近年来,静安区不断推动静安红色文化工作纵深开展,促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提质增效,优化塑造“党章诞生地”“辅德里”等静安独有红色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了“永远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流动教室”“出发吧 去静安”“漫画红色静安”等品牌项目,通过巡展巡讲、短视频、City Walk等形式,多维度讲述首部党章诞生的故事。并通过持续开展开学第一课、红色研学、馆校共建等系列活动,努力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

杜鹃山谷,假山叠瀑,今年延安中路老成都北路西北角的辅德里公园成为了上海市中心的热门打卡地。在改造过程中,静安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对社会公开广泛征集园名,“辅德里公园”高票当选,并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致力打造一座凸显“二大”红色主题的纪念性专类公园。今年国庆期间还在园内举办了红色主题快闪音乐秀,为市民游客带来红色文化与品质生活有机融合的创新体验。

下一步,静安将多措并举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以红色文化书写人民之城的卓越新篇章。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