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明 摄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徐杨一凡
踏实踢球,老实做人,在中国足坛太难了。
有的球员踢到一线开上宝马奔驰,为什么还要拼呢?
有多少球员愿意为了目标而放弃享受生活呢?
青训教练自己晚上去喝酒早上不起床,怎么要求队员?
国足、国青、国奥接连崩盘,过去的这一周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是灰暗的。成年队争议不断的归化政策没有得到大多数人期待的效果,青年队几乎毫无竞争力的表现也一次又一次让球迷们大失所望。中国足球的问题到底在哪?朱炯也有话要说——
“忽视协调性,青训选材存在误区”
“实力不济。”这是国青主帅成耀东对球队的评价。
对此,朱炯是认可的。在他看来,这批国字号年轻球员饱受诟病的技术能力恰是中国青训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很多在十四五岁就应该改进的问题,我们的球员到十八九岁还没有改进,这个时候再想要去改,一个时间不够,一个事倍功半。”
朱炯举了个例子,“对足球来说,协调性很重要,也就是人灵不灵活。小孩十三四岁刚开始发育的时候,骨骼在短期内长得很快,人变成瘦高个了,骨骼长了,脚长了,身高长了,但是他们的力量还没有增长,肌肉的能力还没有跟上,那就会觉得他们虽然人长高了,可是力量不够了,缺乏协调性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去抓协调性的训练,而是抓的体能或者力量,那么到了十八九岁,他们的骨骼发育完成,人的样子基本定型了,再想去锻炼协调性,尽管也能提高,但作用非常有限,效果会比十三四岁时差很多。”
很多时候,出于对短期成绩的要求,不少青训教练在挑选球员时会更青睐人高马大、力量占优势的孩子,这便导致很多个子矮小、力量不够,但是头脑聪明、技术优秀、速度灵敏的小球员被埋没、淘汰,朱炯唏嘘道,“这就是在青训选材时存在的误区。”
“你看我选的人,朱宝杰和陈志钊都不是很高很壮的,但是他们快速灵活、技术好、脑子清醒明白。”1999年从申花一线队退役后,朱炯曾出任申花U17青年队主教练和申花足校训练处副主任,在此后辗转南昌、贵州和上海的执教生涯中,他也因为善于培养和使用年轻球员而受到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和好评,陈志钊、朱宝杰、李磊等人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或许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球队中身型最小却在能力上不输任何人的那种球员,朱炯总是乐意给小个球员锻炼机会的,他也更能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例如这赛季申鑫的中场新人徐越便在他的手下获得了26次出场机会,几乎场场打满,并且最终入围了今年中甲联赛最佳新秀奖的候选名单。
“中国不少教练在选材的时候就发生了偏差,又高又笨。”朱炯不满道,“很多球员你别看都已经进了国家队,结果还被人说‘一停球十米远’,为什么?就是选的时候有问题。所以说进了国字号球队的未必水平就是最高的,或者说未必是最理想的发展培养对象。”
“教练晚上去喝酒,早上不起床,怎么要求队员”
早在六年前,曾就职于杭州绿城教练组的原日本足协技术部官员小野刚就指出,“一个足协应该有比较完善的足球发展大纲,这个大纲不是口号,而是一些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长远规划,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大纲。”小野刚长期活跃于青训舞台,曾在1998年负责编写了日本足球发展大纲,帮助日本足球走向亚洲之巅。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足球依然缺少一份可供全方位推广执行的青训大纲。虽说在2011年,时任中国足管中心主任的韦迪就曾表示将在当年10月推出一份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但这项计划最终不了了之。2017年,时任中国足协副主席的李毓特也曾提出准备在当年年底出台全新的青训大纲,包括朱广沪在内的许多国字号教练都参与了编写过程,只不过此后再无相关消息。
“青训大纲的作用和文化课大纲一样。举个例子,你学数学,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教学大纲,已经形成一种规律或者系统性的东西了,你在几岁的时候应该学些什么,大致的东西都有了。”朱炯解释道,“但是在中国足球是没有青训大纲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是缺胳膊少腿的,有时候只是师父教徒弟,徒弟再带徒弟,传授是不全面的。”言辞之中,朱炯流露出了对日本基层足球清晰明了的青训大纲的羡慕之情,用他的话说,“这是中国足球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这么大一个中国来说,打造青训系统是巨大的工程。为什么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会这么困难?根本上还得从青训体系来改变。”作为从六岁起便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利益相关者,四十多年的闯荡让朱炯对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的弊病有着切身体会,而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朱炯对于青训和教育同样有着自己的看法,“体育其实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日本的高中生联赛其实和俱乐部梯队的能力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小孩在小学初中的时候能有很多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他们能接触各种不同的项目,由自己选择哪个作为兴趣,哪个培养成特长。所以说中国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足球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却反映了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
文化教育若是质量低下,缺少好的老师必定是问题根源之一。青训同理。就目前而言,不少青训教练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技术能力都相当有限,而待遇和付出的严重不对等,又令不少具备一定资质的有志青年对这份工作望而却步。
“很多青训教练其实最开始是和我们一样踢球的,踢到十四五岁没有踢上职业队,学习也耽误了,那他们可能就转行去做青训教练了。他们自己本身就没有踢出来,也没有接受过更多更高规格的教练培训,再加上没有青训大纲这样的指导性教材,那么他们去带青少年,很多教学肯定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朱炯有些无奈,“就像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经过统一培训与考核的小学、初中老师,学生学习的质量就不会提高。”
“如果一百个青训教练中只有三五个合格,那么可能只有一两个青训球员是练得很全面的。但是中国的青训教练普遍是什么水平?这是个大问题。”在朱炯看来,不少青年队教练不仅在业务能力上有所欠缺,生活方式上也容易对年轻球员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教练自己都晚上去喝酒,早上不起床,你怎么要求队员呢?”
“教练考核标准同样急功近利”
“我们的俱乐部也好,足球学校也好,甚至小学初中的足球队也好,很多时候对青训教练都是有成绩要求的。”朱炯说,“很多时候领导确实也存在问题。你怎么去考核一个青训教练好坏?如果是以出人才为标准的话,可能这个周期很长,或许要五年、八年、十年才知道你培养的这批球员最后能不能成才,但往往不会有时间去等这个结果出来再考核你。”
“至于多少时间能够证明?很难说,因为足球这个东西,决定比赛结果和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去涵盖所有的足球标准。只有那些真正懂得足球规律的人才知道哪些球员是好球员,哪些教练是好教练,哪些俱乐部的政策是对的政策,哪些俱乐部有自己的相关系统。”
“不管是国家级别的青训球队,还是俱乐部的青训队,抑或是业余的青训球队,如果不以出人才为目的,而是设立短期考核指标,以成绩去衡量青训水平的话,就出现了了本质上的错误。”朱炯一针见血,“我知道很多俱乐部梯队的教练,是以青年队一年的比赛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定工资定奖金定合同的。”
迫于这样的硬指标,有的青训教练开始动起了歪脑筋,身体的过度开发、年龄的私自造假、判罚的有失偏颇等黑幕似乎已经成了这个圈子里公开的秘密。“很多时候,青训教练会给球员改年龄,把小孩年龄改小两岁,以大踢小,那成绩不就容易了吗?所以说很多问题都是在不合理的制度下面出现的。”朱炯说,“那像我带青训的时候经常小组出不了线,进不了全国16名,为什么?因为我是以培养人为目的,并不是以暂时的成绩为目的。甚至有时青训的比赛,你请裁判喝点小酒,他们都可以帮你吹成小组前两名。这个是本质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