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珠峰见证  中国给出“世界高度”新答案
第A04版:聚焦 2020-05-29

珠峰见证 中国给出“世界高度”新答案

章丽倩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在峰顶合影留念

队员从大本营准备出发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拍摄的用于与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联络的微波基站

珠峰,登顶成功!为珠峰“量身高”的外业工作,也圆满完成!5月27日,随着中国测量登山队八名攻顶队员的成功登顶,中国对珠峰进行的第七次高程测量登山活动也迎来了收官时刻。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28天,向上攀登

4月30日测量启动

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在珠峰大本营召开,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

5月6日

从珠峰大本营出发

30多名测量登山队员从位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开启珠峰高程登顶测量。

5月7日

到达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

测量登山队顺利到达位于海拔6500米处的前进营地。5月8日 撤回前进营地

测量登山队攀登到海拔6700米时,发现攀登路线上的雪比较深,北坳冰壁有流雪风险,故而所有人员撤回前进营地。5月19日 再向上攀登

从前进营地出发,测量登山队向海拔7028米处的北坳营地进发。5月24日 第三次向峰顶发起突击

当天14时15分,测量登山队部分人员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18时15分,这部分人员到达海拔7028米处的北坳营地。5月26日 到达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

测量登山队的8名攻顶队员从海拔7790米的C2营地出发,抵达8300米的突击营地。5月16日 再次出发

测量登山队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再次发起冲顶挑战。5月17日 再次到达前进营地

测量登山队又一次达到位于海拔6500米处的前进营地。5月21日 又一次下撤

受“安攀”气旋风暴外围云系等天气活动影响,珠峰出现降雪,海拔7790米以上营地雪深过米。测量登山队决定撤回位于海拔6500米处的前进营地。队伍休整待命。5月25日 到达海拔7790米C2营地

测量登山队部分人员从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出发,到达位于海拔7790米的C2营地。由于风力较大,他们在大风中艰难地搭起了帐篷。5月27日 成功登顶

当天凌晨2时10分,这部分队员从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冲顶。11时,他们成功登顶珠峰。13时30分,在完成各项测量工作后,他们开始下撤返回。

创纪录的150分钟悬着心的150分钟

以人类的身体机能与现有的科技装备,一次最多可以在珠峰之巅停留多久呢?5月27日,当2020珠峰测量登山队的八名攻顶队员完成外业测量,从峰顶下撤返回时,他们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的新纪录——150分钟。

150分钟,这比约定俗成的一小时停留上限足足多出了90分钟。事后看来,队员们完成外业测量,向下安全撤回,皆大欢喜。但在当日测量进行时的状态中,却有人为此悬着心,也担着责任。

“(5月27日中午)12点多的时候,看到队员们还在认真拆装架设仪器,我如坐针毡。”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亚民介绍说,一般情况下,人最多只能在珠峰峰顶待一个小时,到了时间就必须回撤。哪怕彼时攀登者距离峰顶只差50米,理论上也应该即刻折返,不然如果遇到大风,情况就会变得非常危险。

让测量登山队敢于下决断、让八名攻顶队员敢于长时间停留的底气,除了来自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足够精良的随身装备外,还有很关键的一条就是——精准的气象预测。

党亚民说,在向峰顶攀登和向下撤回的过程中,气象预报多有建功。5月25日,测量登山队行进至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时风力变大,但队员们仍敢于继续前进,因为他们被告知,等到5月26日晚10时以后风力就会变小。5月27日登顶那天也是如此,八名攻顶队员之所以敢在峰顶停留150分钟,也是因为知道返回时的天气情况相对稳定良好。

同时党亚民也表示,与2005年时那次珠峰测量相比,此次登山装备的轻便性、保暖性,都有明显提升,另外前期运输队开道铺路,也为测量登山队的队员们节省了体力。

反常天气是登顶最大挑战

“前两次没有(冲顶)成功,最后一个窗口期5月27日如果再上不去,可能今年的测量任务要失败。所以5月27日,在天气还算比较可以的情况下,队员们发起了冲击。”中国测量登山队总指挥、中国著名登山家王勇峰,在过去的28年里,他曾三度由北坡登顶珠峰。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是珠峰风季和雨季交替的短暂时间,天气转暖,能见度提高,风雪较小,是登顶的最佳时期。不过,2020年5月的珠峰天气,却让王勇峰与很多同行都感到棘手。

很反常,超出了经验判断,整个5月就没什么好天气……近一个月里,身在珠峰的王勇峰接受了许多电话和视频采访。在他与媒体的交流中,天气总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也是本次珠峰高程测量中遇上的最大挑战。

从1993年个人第一次登顶珠峰至今,王勇峰算得上是小半个珠峰气象专家,但2020年的这个5月实在太不寻常。“今年的天气非常非常反常,超出了我们所有有经验的登山运动员的判断。实际上,今年整个5月份就没有什么好天气。也就是我们,最后赶在季风前,得到了西藏自治区、西藏气象局的强力支持的一个强大的保障团队,才抓住了5月27日这样一个天气。所以很不容易。”

王勇峰介绍说,在前两次冲顶皆受阻于天气后,他们在最后一个窗口期得到了更强有力的专业气象支持。“在最后一个窗口期到来之前,我们请到气象局的专家,他们也为此次登顶派出了强大的保障团队,为我们登顶提供了非常专业气象预报。在强大保障团队的支持下,我们终于抓住最后一个窗口期的机会顺利登顶。”

5月27日,第三次冲顶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阶段,珠峰海拔8000至9000米的高空多云间阴天,西风风速约为14至20米每秒,与之前气象保障服务队的预报相吻合。“队员们5月27日发起了冲击,我们预估六个小时,但实际上我们在行进过程中,山上的积雪和吹风还是超过了预期,整个(路程)队员们走了九个小时。”王勇峰表示,正因为有了准确可靠的气象预测,所以在5月27日凌晨出发后遇上超预期的积雪和吹风的情况下,测量登山队才敢下决定,让负责攻顶的八名队员迎难而上,并最终迎来了成功登顶的一刻。

他们做了哪些测量工作?

八名攻顶队员之所以在珠峰峰顶停留了创纪录的150分钟,是因为这次交托到他们手中的外业测量工作,较我国之前六次对珠峰的测量更具创新性——用上了不少新的技术手段,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次”。

登顶后,攻顶队员来不及庆祝,就开始了紧张的测量设备架设。他们在峰顶竖立起测量觇标,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利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还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通过当时来自峰顶的直播画面可见,在覆盖冰雪、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峰顶斜面上,八名身穿红色衣服的队员开始竖立觇标,安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天线。

当被队员们背上峰顶的装备都安置到位后,在珠峰周边海拔5200米至海拔6000米的六个交会点上,其他测量队员开始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联测,以获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

另外,在这150分钟的停留时间里,攻顶队员还开展了峰顶雪深和气象等测量。

第一次使用北斗导航系统,第一次在珠峰顶的雪面上直接测量重力,第一次在珠峰北侧地区开展航空重力测量……在这次向上攀登的过程中,还诞生了这些“第一次”纪录。

此前,全球重力测量的海拔高度纪录为7790米,是由中国测绘人员于2005年在珠峰高程测量中创造的。而此次成功登顶将重力测量推至珠峰峰顶,创造了新的重力测量海拔高度纪录,也标志着我国15年后的这次测量取得关键性胜利。

“身高”结果还需等待两三个月

登顶测量的壮举已经完成,不过,想知道珠峰如今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却还得耐心以待。这段等待期约莫得两三个月。

由于温度、气压、折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所以专家们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消除误差,得到精确的珠峰高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另外在得到数据后,也还需要走完官方审核的流程,上报国务院,等待批准公布。所以在这个举世瞩目的“身高”数据与世人见面前,大概还需要等待两至三个月。

新科技 中国造

核心技术90%国产

这既是一次科学测量,也是一次对中国实力的展示。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亚民介绍说,本次登顶测量仪器设备中国产核心技术占到约90%。

2005年,中国对珠峰进行了第五次科学测量,也是之前距今最近的一次。那次既采用传统经典的测量方法,又采用现代先进的测量技术,首次揭开峰顶的冰雪厚度,同时在峰顶上竖立了用航天材料特制的2.5米高的红色觇标。与2005年登顶测量时设备装置多靠进口的情况不同,这次“国产化”成为了最亮眼的特点。

2005年珠峰登顶测量时,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刚启动不久,直到2012年完成发射组网。而这一次登顶测量,卫星定位天线仅从北斗就能接收到20多颗星的信号,将进一步提高珠峰高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另外,这次用到的卫星定位设备、雪深雷达探测仪等也都采用了中国制造的产品。

综合来说,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在五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一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二是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三是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四是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五是测绘队员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

60年,登山之路常青

一身冰雪,两肩霜花,六十载变迁,登山之路常青。

无论是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留在世界之巅,还是2020年5月27日,中国完成了对珠峰的又一次高程测量外业工作,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都披风戴雪,展露出了兼人之勇。

在这个中国珠峰登顶60周年纪念的特殊年份里,此番高程测量不仅是在向往昔致敬,同时,也为中国登山开启了新篇章。

“中国登山队以后会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继续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密切合作,对新科技、新产品、新材料等方面做出新探索,做出登山人应有的贡献。”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说,他曾完成过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挑战,在这位业内巨擎看来,2020年的这次珠峰登顶测量,将为中国的登山运动和中国的登山爱好者人群带去不同寻常的鼓舞。

珠峰高海拔区域多变的天气,是一道“天堑”。即便有着多方保障团队的护航,最后向着峰顶进发时,那些代表着高精尖科技的测量装备,也只能由登山队员们背负着向上而行。

在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因为增强的风力,队员们只能以趴伏的姿态慢慢前行。在海拔7790米的C2营地,还是因为大风,队员们花了一个小时也没能把帐篷支起来,只能趴着等待风势减弱。还有参与修路的队员,他们也是冒着流雪和大风的危险,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了最后,为攻顶队成员的登顶减少了阻力、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年轻的登山队员再一次诠释了我国老一辈登山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李致新说道。

因为再次登顶珠峰,登山运动的魅力得到了又一次集中展示。但是,它在当下语境中的影响力,又不局限于壁立千仞处——也可以是身处城中、近在身旁。

比如,由登山衍生出来的攀岩运动已经成为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同时也在城市版图上寻得了不少商业发展的空间。另外,户外运动、滑雪登山、越野登山等一系列的山地户外运动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亮点和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逐渐成长为体育产业的骨干力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