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恰逢中国冰雪热  上海贡献一份力 冰雪爱好者前来参赛  尚未冰雪启蒙也能参与 防溺水系统提高场馆安全性
第A15版:上海体育 2020-07-27
全国首套3S泳客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现场实测

防溺水系统提高场馆安全性

章丽倩

游泳锻炼,安全第一。如今,游泳场所内泳客们的安全,除了依靠火眼金睛的救生员外,还凭借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今夏,全国首套3S泳客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就在沪上几家场馆内开始了它的现场实测。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泳帽变身“安全帽” 六档预警系统护航

这个夏日游泳季,是自2015年以来最不“下饺子”的游泳季。五年前,上海出台《公共游泳场所卫生管理规范》,规定游泳场所的瞬时最大承载量,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计算。今年出于防疫安全考虑,人均游泳面积实现翻番,达到5平方米。不过,相较于防疫,泳池内常规的头等安全大事仍旧是防溺水。

上周五,当记者来到宝山体育中心游泳馆时,正有两个儿童培训小班在专门辟出的泳道内学习游泳。“每个小班的学员数是五到六人,出于防疫考虑,我们今年夏天的培训班全部采用小班化教学。这套泳客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就在这批孩子身上进行试点。”宝山体育中心场馆部负责人吴征介绍说,按照人均游泳面积的新要求,今夏他们培训班的学员总数近400人,是往年的50%。这批孩子在下水学游泳前,都会将一枚芯片佩戴在泳帽的前额位置——正是这芯片将他们与安装在场馆内的泳客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连接到了一起。

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溺水报告》最新显示,全球每小时有40多人溺水死亡,每年共有约37.2万人溺水死亡,半数以上溺水死亡者不足25岁。防溺水,保安全,人类一直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行,救生员体系正是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项。不过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就有了再添一根“安全带”的机会。

本次介绍的这套泳客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它可提供六档预警等级,分别是安全、注意、关注、跟踪、警示、警报。一旦发现泳客存在溺水迹象(根据芯片浸没在水中的时间来判断),它就会自动启动逐级预警机制。这些实时情况会直接反映在场馆内大屏和监控屏内,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查看、及时施救。

该系统由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吴作好为核心的团队设计,吴教授拥有多年在游泳场馆一线工作的经验,对游泳场馆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正是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设计出了全国首个3S泳客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包括宝山体育中心游泳馆在内,这套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已在沪上几家场馆内开始了它的现场实测。在芯片与泳帽的适配上,目前已没有障碍,芯片既可以放在有小袋设计的泳帽的袋内,也可以通过夹戴方式与泳帽连接。

人防技防做加法 推广之路循序进

如果说救生员为泳客安全筑起了“人防”,那新科技的引入无疑就是“技防”了。具体到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人防”与“技防”,它们的关系不是替代,而是要做加法,为泳客多添上一重保障。

“引入一项新事物,肯定要不断地测试、磨合、完善,所以现阶段,我们只把它用在了培训班小朋友的身上。未来,我们会考虑在年费会员和散客中去扩大它的应用范围。不过,对救生员来说,除非是系统发出了预警,不然他们的注意力还是得专注于泳池内,而不是去盯着屏幕。常规查看系统是巡边员的责任,救生员不可以对系统有依赖。”宝山体育中心场馆部负责人吴征强调,“人防”与“技防”不是彼此替代的关系,而是要独立运行继而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溺水后30秒至1分钟以内较容易救治;当溺水接近2分钟时,溺水者就会丧失意识;而达到4到6分钟后,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出现脑死亡。由于溺水初期的表现较为隐蔽,哪怕救生员火眼金睛,也还是会出现溺水者被救上岸时已错过抢救“黄金时间”的情况。

这套系统的预警设置是,泳客的头部没入水中10秒,显示为“安全”;没入水中10秒至15秒,显示为“注意”,以此提醒救生员提高警惕;如果没入水中15秒至20秒,那预警等级就升到“关注”了,要求救生员立即找到目标泳客……发布“警报”的时限是泳客头部没入水中达30秒,大屏显示目标泳客的确切定位,责任区内的救生员必须起立,示意其他救生员已锁定目标,大家统一展开救助行动。所以,如果后续发展顺利的话,这套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的问世可以有针对性地为防溺水补上短板。

据了解,该系统以物联网、“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安全为中心,通过智能终端采集信息、云平台进行大数据计算处理与分析,最终将溺水预警信息及时在电子显示屏、现场广播等设备上进行不同等级的提示,使整个游泳场馆每一个泳客都始终处于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保护当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