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专家学者调研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本报记者丁荣摄
本报记者 丁荣
8月25日,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教育部)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栋副教授一行六人来到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调研。双方就如何加强合作,构建中外人文交流与传播研究基地,共同推动精武文化传承发扬,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交流洽谈。
在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常务副会长薛海荣的陪同下,王栋一行参观了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址、精武学堂、精武桥等精武地标建筑,并通过观看精武会史纪录片对精武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20年是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成立110周年,同时也是“五特使”下南洋传播中国精武文化100周年。1920年,上海精武体育会特派陈公哲、罗啸趝、陈士超、叶书田、黎惠生五人出访南洋,史称“五特使”。此次行程历时73天,先后访问四国九城,将精武精神传遍南洋。自此以后,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越南西贡和印尼的爪哇、泗水、雅加达等各地精武体育会先后成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精武先贤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艰苦奋斗,在世界各地谱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如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已传遍五大洲,全世界76个精武体育会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各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外交默默耕耘。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既是体育社团又是一个教育与文化的平台,当前我们正朝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努力。”在座谈会环节,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常务副会长薛海荣表达了希望能够携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推动精武文化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民心相通’成为团结和协作的桥梁与纽带,促进中外民间文化的交流,践行新时代中国文化‘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责任与使命,让精武承载中国故事,也让精武承载世界故事,增进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了解,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德共建美好家园。”
在今年8月16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栋就应邀出席了“百年精武·传播之路”精武“五特使”下南洋100周年纪念活动。不到10天,他又专程来到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进行调研,展现出了对精武文化国际传播的高度关注。“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精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做好精武文化的新时代传承,讲好中国故事,共同推动精武文化走向世界。”王栋认为,以中外民间的人文交流方式来进行国际传播与精武文化的定位更为契合。“精武文化可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广走向世界。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寻找双方的合作空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以及外交与涉外工作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是由教育部批准设立并由北京大学承办的集教学科研、政策咨询与人才培训为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目前,基地是北大唯一的教育部设立的人文交流综合智库,服务于人文交流“十大机制”,引领国内人文交流研究的高地,统筹、协调和推进我国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建设。基地顾问委员会由30位前任和现任中国国家和部长级领导人组成,100多位杰出学者和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担任基地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常驻/非常驻研究员。基地坚守“沟通人文,理解世界”的使命,致力于通过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政策分析,促进全球合作与了解。
通过座谈会,双方认为,精武“乃文乃武”,涉及中国传统的武术、体育、医疗、文化等多学科领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具有国际推广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就学术研讨会、年度汇编、“精武学”课题论证研究、博士后工作站、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磋商,将通过进一步协商确定战略合作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