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按照计划,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将从下赛季开始统一使用中性名字。除了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鲁能、河南建业、天津泰达等少数几家俱乐部因符合特例政策而得以保留原名,大部分俱乐部都面临重大变化。
无疑,对于足球联赛职业化进程而言,中性命名具有进步意义。早在职业化初年,足协就有过推进相关工作的计划,但因现实困难而不了了之。在甲A时代,也有球队做过类似的探索,如早年缔造上海德比的申花与中远两队都是先行者——先是申花,在1999年队史第一次改制时就将俱乐部与原有出资品牌方剥离,令“申花”二字成为一个独立的足球品牌;后是中远队,2003年更名为毫无商业元素的国际队。而日后杀入江湖、由朱骏控制的联城同样是一个中性名,有趣的是,联城的英文名“Shanghai United”即“上海联队”,被不少球迷认为是上港队取中性名字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其实申花、国际两队都与阻碍他队更名的现实困难发生过纠缠——申花队在品牌独立后的几次资本变更时几乎都发生了更名争议,如果不是本地舆论空前团结的强烈反对,SVA和绿地的名字都会长期出现在队名中;而国际队的更名,更是与中远方面主动剥离足球俱乐部有关,既然资本已经将自己抛弃,又何必为其打广告呢?至于联城,也有相似的原因。2004年球队以“九城”之名成为中乙冠军得以升入中甲,但其实俱乐部由朱骏以个人身份而非九城企业名义投资,恰好夺冠后一个月,九城又在纳斯达克上市,为了避嫌,球队索性更名为中性的联城,既有了点曼联范,又和九城挂上些边。
在上世纪90年代谈及足球俱乐部的中性取名时,主流观点是这个想法很先进,也更符合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但还不适合中国足球当时的现状。初创的中国职业足球需要资本扶持,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广告模式”阶段。假以时日,待中国足球探索出一条造血之路后,就可以选择更合理的运营模式。
遗憾的是,如今的事实证明,这个美好的愿望只是前行者们画出的一个饼。在摸索了差不多30年后,中国足球仍未探索出任何可行的自我造血机制,“广告模式”以及“政策模式”依然是职业足坛的主流。比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千余万的花销,如今每年动辄达十位数的开支涨了几个数量级,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俱乐部只会更为依赖投资方的注资,换言之,中性取名的时机甚至不如20余年前。这或许是一个当年没人想到的局面,充满了黑色幽默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