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
副总编辑体坛网总编辑 马德兴
中国足球在限投限资的要求下,转会市场显得相对冷清。此时,“青训”又被搬上了台面,各种高论不断。为了显示自己的“青训”搞得多么有生色,总是会不断抛出各种公关,诸如多少人过去一年入选了各级国字号、青少年队伍拿到了多少全国冠军、多少全国性赛事冠军。但是,究竟何为“青训”?青少年球员培养好不好的衡量标准究竟什么?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这么多年来始终为中国足坛所混淆。
与“言必称希腊”相似,如今一提中国足球就必称“青训”。但是,不管俱乐部也好、足协也罢,抑或其他各个地方省市的足球管理部门,青少年建设搞得好与否,不在于校园足球开展得如何,因为那是基础,与职业足球并无太多直接的关系。足球学院、足球学校建设得好与否,标准也不在于又有多少人去上大学了。一家俱乐部建设得好与否,不在于有多少钱、投资多少,而在于一线队究竟有多少人是从本俱乐部的梯队中成长起来的。
国内的所谓 “重视梯队建设”,好与坏的一个评判标准,应该是从自己的梯队中进入到一线队的35人报名注册球员中占比比率。评价梯队建设好与否,不在于成绩,而在于每一个赛季结束之后,有多少人输送进入了一线队。评价一名青少年教练好与否,不在于其率队成绩,而在于他每年带队能够往上输送多少名职业球员。所以,在欧美职业足坛,俱乐部与青少年教练员签订的合同不在于成绩如何,而在于培养出了多少人。譬如,俱乐部下属U19梯队主教练签订的合同是一个赛季结束后,能否达到U19梯队中能有至少两人或三人被一线队主教练相中的指标。
但是,中国的青少年教练所签订的合同却在于能否获得全国冠军或全国前三名。于是,诸如改年龄等诸多恶习就是这么出来的,以大打小可以确保好成绩。可是,当U19梯队中的球员再往上走,进入一线队的寥寥无几,各俱乐部一线队所用之人依然还是离不开“买买买”。那么,俱乐部为显示重视青训,号称拿了多少全国冠军、多少人进入青少年国字号队伍的集训队,其意义又何在?
一个颇为说明问题的情况是:过去10年是中国足球资本疯狂的年代,但这10年中,中国足坛培养出了哪怕是一名优秀的、有潜质的、能够在亚洲排得上号的青少年球员了吗?中国足球要重视“青训”,恐怕首先需要明确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