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
最近,国际足联确定了今年东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裁判名单,中国裁判傅明出现在视频裁判的名单里。
中国男足裁判上一次出现在世界大赛中,还要追溯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而当时的穆宇欣只是作为替补助理裁判,始终未能获得上场的机会。
如此窘境并不难理解。因为裁判的能力并不容易量化,国际足联选择裁判的重要依据,就是裁判所处的联赛的水平——因为那是裁判最多实践自己业务能力的地方。本国联赛水平上不去,裁判的能力评定就难免要打上折扣。
更何况,中国裁判的争议判罚数量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孙葆洁、穆宇欣等老一代国际裁判退出,中国裁判一度出现了人才断档的情况。
不过,近年来中国裁判已渐有起色。
中超快速响应国际足联对VAR技术的普及战略,是最早引入VAR技术并进行人才培养的联赛之一,对其他新规则的接纳态度也很积极;中国足协还选派多名年轻裁判赴海外培训,学习先进的裁判技术和理念;而随着中超球队近年来在亚冠联赛上不错的表现,中超裁判也在亚冠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机会,有五人入选了亚足联的裁判精英班。如今,中国的国际级裁判员,大多数都是“80后”,甚至还有“准90后”。
虽然世界大赛重现中国男足裁判身影,但距离正式以裁判乃至主裁判的身份登场,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而且,上赛季中超,裁判的表现仍然饱受诟病,出现了不少明显的误判漏判,连足协主席陈戌源都承认这一点,还透露裁判有“抱团”的不职业现象。
新赛季中超已经开打,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裁判评议制度的出现:俱乐部可以将自己认为的比赛争议提交给专家评议组进行评议,如果最终评议结果和俱乐部意见一致,足协会向社会发出通报。
虽然比赛结果无法更改,但此举仍将是对裁判极大的约束,也令裁判必须在专业知识和体能方面加速提升自己。同样更趋透明化的是,如今每轮联赛的裁判信息,足协都会在赛前予以公布。
压力与动力并存,危机和转机共生。中国男足裁判能够触底反弹,给中国男足树一个榜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