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阿拉”的荣耀
第A08版:2022北京冬奥会特刊 2022-01-12

“阿拉”的荣耀

章丽倩

边维华(左)

边维华(右)

距离北京冬奥会的开幕之期已只余23天,目前,上海有四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集训队,正积极争取参赛名额。其中,应清参加的是女子单人雪车、女子双人雪车,邵奕俊、刘蔚、甄恒参加的是男子双人雪车、男子四人雪车。当然,即将走上大舞台亮相的不仅仅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还有以专业能力为冬奥办赛护航的服务保障团队。此次,上海将有超过30名裁判、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会直接参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30余人赴冬奥服务保障

四朝元老再战冬奥

大幕将启,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奋力发展的中国冰雪运动将迎来一次集中检阅。而若聚焦到人的话,走上大舞台亮相的不仅仅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还有以专业能力为冬奥办赛护航的服务保障团队。

随着北京冬奥会各个项目裁判员、国内技术官员名单的最终确定,预计上海将有超过30名裁判、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会直接参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这支服务北京冬奥会的“上海之队”,他们涉及的项目较为广泛,有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等。而从他们具体的服务岗位来说,则包括计时长、裁判、国内技术官员、制冰师、科医保障人员、体育展示宣告员等。

从记者得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到,王珏、李凌姝将担任冬奥会国际技术官员执裁冬奥会,张芷源入选冬奥会冬残奥会中方制冰技术团队,这均是上海冰壶人首次出现在冬奥赛场;上海本土培养的体育展示宣告员殷姗姗将服务五棵松体育中心;多位国内技术官员将活跃在各个赛场;上海的科医保障人员也早已加入队伍,为运动队提供科研、医疗保障。

其中必须要重点一提的是,58岁的短道速滑国际滑联级裁判边维华当属“资历之王”——北京冬奥会将是他执裁的第四届冬奥会,他的岗位是短道速滑项目中的计时长。上周,边维华已抵达北京为参与盛会做最后的准备。

从2002盐湖城到2022北京,他是——

冬奥短道最年轻的裁判

中国首位冬奥短道裁判

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国际滑联对裁判的荣退年龄有具体规定,出于综合考虑,70岁成了一道界线。有趣的是,尽管边维华现年58岁,但在国际滑联级裁判中,他已跻身最资深阵营。北京冬奥会将是他执裁的第四届冬奥会。

“‘入行’早,‘转正’也早,多方面因素加起来,结果就是我当国际滑联级裁判的年份,较很多比我年长的人都更久。”2002盐湖城冬奥会,那是边维华执裁的第一届冬奥会,即便是如今回忆起这份初体验来,他都仍觉得意外且惊喜。“我是在2000年成为国际滑联级裁判的,通常来说,从当上国际滑联级裁判到去正式执裁冬奥会,总要有五六年的积累。所以,当我得知自己能以国际技术官员(ITO)的身份去执裁盐湖城冬奥会时,也是很高兴和荣幸的。”

2002盐湖城冬奥会,时年38岁的边维华成了短道速滑赛场上最年轻的裁判。另外必须要一提的是,他还是中国第一位冬奥短道裁判。

边维华告诉记者,冬奥赛场上的裁判工作由两部分人来执行,分别是国际技术官员(ITO)和国内技术官员(NTO)。国际技术官员基本由国际奥委会委托给各个项目的国际单项组织来进行选派,具体到短道速滑项目,对口的就是国际滑联。而国内技术官员则由冬奥会举办国的奥组委来选派。

2002年盐湖城、2006年都灵、2010年温哥华,在之前参与的三届冬奥会上,边维华都司职副裁判长,而这回,他则将在计时长的岗位上为赛事服务。

结缘申城十五载

见证多项冰上成就

边维华来自沈阳,除了是国际滑联级裁判外,他还曾带教过国家短道速滑队。不过从2007年开始,他的注册关系就正式落在了上海。当日远道来沪,边维华想的是谋一份新发展,不过之后,随着冰雪运动在申城的发轫,他就刚好成为了上海在达成多项冰上成就过程中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北京是“双奥”之城,而在国际滑联的版图上,上海也享有一项双料荣誉——是国内唯一既举办过短道速滑世锦赛也举办过花样滑冰世锦赛的城市。另外,上海还曾举办过九届短道速滑世界杯、三届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和三届上海超级杯。

每当上海举办短道速滑国际大赛时,边维华总是裁判团队中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同时,他还长期担任着上海冰雪运动协会短道速滑委员会主任和协会裁判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

边维华从2018年开始,他就积极地参与到对国内技术官员的培训中。另外,他也曾以裁判视角去给备战北京冬奥会的中国短道速滑选手们普及执裁的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吃透”规则。

“阿拉”也上领奖台啦

赛场上的竞逐,常常瞬息可变,不过在北京冬奥会的领奖台上,“阿拉”却是提前入围了——从奖牌到颁奖花束,全都有“上海印记”。

1251束“绒耀之花”

将从这里汇总发货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将不走传统之路,运动员们拿到的不再是鲜切花,而是采用绒线工艺织成的“绒耀之花”。绒线花束因其永不凋谢、低碳环保等特性,成为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的北京冬奥会的生动写照。

“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传承人、恒源祥绒线编结师励美丽是这次花束编结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据她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环节将用到花束1251束,累计花材共16731支。每支花材上都有叶有花,由于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完成一束花束的耗时会长达35小时。

由于纯手工制作的工作量大,完成所有花束的耗时将接近5万小时,所以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七地的编结社团共同参与到了“绒耀之花”的项目中。最终,16731支花材将汇集上海,经励美丽检查、修剪、核验、组装,达到尺寸、精致、舒适等多项标准,才能送到北京冬奥组委,最终出现在冬奥会领奖台上。

18项工艺20道质检

冬奥奖牌上海制作

奖牌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标志性视觉载体,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就在上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奖牌验收仪式已在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内顺利完成。

奖牌生产是冬奥筹备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在北京冬奥组委的指导和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历时16个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建商务服务、技术工艺、生产组织、质量管控、设备物资、安全保密、审核监督等七个专业工作组。

上周,北京冬奥组委验收团队和设计师代表来到生产现场,针对奖牌的外观、工艺、表面质量、印刻字样、绶带、包装盒等进行逐枚检验,确认验收合格。据了解,每一枚合格的奖牌都经过了18道生产工艺和20道的质量检验,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制造的风采。

冰雪科技联合攻关

上海体院享“唯一”称号

新时代的赛道上,既要拼天赋、拼努力、拼运气,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调动起科技力量。你知道吗?上海体育学院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称号的体育类高校。

据了解,上海体育学院共承担17项“科技冬奥”项目和课题,同时还有《兴奋剂检测关键技术平台研究》和《冬季项目运行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的研发项目。

目前,该校的15位优秀学者牵头团队分别承担脑科学——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运动疲劳消除、运动装备、数字化诊疗、体能与心理调适、运动项目训练监控技术、兴奋剂检测等领域的“科技冬奥”研发课题。其中,“多模态生物力学运动数据采集与快速反馈技术”已在跳台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等项目中投入应用。而中国钢架雪车队的夏训常驻基地设在该学院,师生团队为国家队建立包含体能、技术、康复、医疗、营养、心理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