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对象提供
首钢滑雪大跳台
1号风景摄像机:大雪花主火炬台
5号风景摄像机:北京中轴线
7号风景摄像机:八达岭长城
谷爱凌一飞冲天 图/新华社
作为首钢工业遗存的冷却塔,被涂装到冷却塔上的北京冬奥会会徽,从大跳台上俯冲而下又腾空跃起的运动员,当这三者被高速慢动作摄像机捕捉到同框时——一幕惊艳了世人的画面就此诞生。
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来尝试走近奥林匹克的镜头语言与画面的叙事力。这回,来跟大家分享幕后故事的是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的协调制片人、原上海体育媒体人王海威。
本版撰稿 特派记者 章丽倩 发自北京
山水亭台邂逅工业乐园奥林匹克见证绿色蝶变
对首钢滑雪大跳台青睐有加的,不仅是王海威和他的同侪们。在对北京冬奥会考察的数年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只要来北京,基本都要去首钢园里走一遭。“它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关注七年多,我见证了这个伟大建筑的诞生。”在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巴赫将这句赞誉送给了首钢滑雪大跳台,也送给了见证其孕育与诞生的首钢园。
而对像王海威这样习惯用镜头来讲述故事和捕捉视觉美感的专业人士来说,首钢滑雪大跳台则能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创作欲望。
“这里有山(石景山和西山),有湖(群明湖),有非常硬朗的工业遗迹,还有新建起来的亭台楼阁等仿古景观。这里是赛场,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休闲之处。所以,在设计各个转播机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说是让设备们倾巢而出,除了专门对着大跳台赛道的众多机位,我们还频繁用到无人机和场馆外围的景观摄像机。就是想借冬奥会的传播能量,让全世界都看到这片有冬奥也有山水亭台的工业乐园。”王海威分享道。
凭仿真系统“盲”涂装 赛事首日即一跃惊艳
今年1月2日,在涂装工作启动大半个月后,北京冬奥会的会徽图样终于落定在了冷却塔靠近赛道的外立面上。这处会徽涂装高16.5米、宽13米,距地46米,此后的事实证明,这个点位确实成就了“三者合一”的交叠与透视。
这处惊艳了世界的涂装是“化繁就简辟新径”的结果,点位的确定与尺寸的计算还用到了颇具科技感的场馆仿真系统。直到大跳台迎来第一个冬奥正式训练日后,这番布置的实际效果才被验证了,并且马上成为冬奥热点。
“大跳台边上有四座冷却塔,其中靠得最近的一座会比较频繁地出现在转播镜头中,所以它就是我们要去花心思的对象。”王海威告诉记者,约莫在三年多前,当得知大跳台边上有冷却塔后,他一位在伦敦当城市景观设计师的学弟曾为其做过手绘,比如在建筑上添一些绿植,开几扇小窗,再挂上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装饰物。“但结果,由于冷却塔建成年代较久,尽管看起来结实,但结构主体已比较脆弱,经不起改建。”事情仿佛是回到了原点,但要给冷却塔“上妆”的念头却一直留在王海威心里。几经讨论,这事儿终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北京冬奥组委形象景观团队、首钢园管理部门与OBS的团队找到了劲儿往一处使的方向。
“把赛会标志性的图案涂装到冷却塔上,一定很加分,也能成为大跳台选手们最具辨识度的赛场背景。”王海威回忆说,北京冬奥组委形象景观团队的设计师为这处会徽涂装做了非常精准的计算和用心的设计。“比如说它的尺寸,如果太大,很可能没办法被完全包括在镜头中,如果太小,又很可能无法与运动员形成明显的透视关系。当时我们用了一个颇有科技含量的场馆仿真系统,来模拟运动员在空中跳跃的轨迹和高速摄像机的拍摄范围,最终才形成方案。这个方案其实是完全为电视镜头度身定做的,最后效果相当惊艳,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满意。”
十余台风景摄像机 共谱冬奥中国风仪
在完成本届冬奥会的转播工作后,王海威的“总结表”上不仅有分布在三大场馆里的四个项目,还有24小时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主办国风仪的十余台冬奥会风景摄像机。
大雪花主火炬台、奥林匹克公园、天安门广场、北京中轴线、八达岭长城、首钢园、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场、张家口赛区的大境门、云顶滑雪公园和“雪如意”……如果你曾比较认真地关注过冬奥电视直播,一定会对这些镜头画面有印象。它们就是为了能更好展现赛会主办国风仪而设置的风景摄像机。
北京冬奥会上的这十余台风景摄像机,覆盖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同时也包括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几大地标。
“对我们来说,奥运会的转播服务不仅是比赛,也要用镜头语言来讲述主办国的故事。”这么说着的王海威还跟记者分享了一个关于风景摄像机的“小秘密”。“风景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一要看架设位置的选择,二要看老天是否帮忙。让我们特别高兴的一点是,冬奥会期间三个赛区的天气都特别给力,天色湛蓝,能见度极高。当然,如果天气不帮忙的话,我们也有备用计划,就是调整风景摄像机的构图、聚焦于更近处的主体,那样会有助于保障画面质量。整个冬奥会期间,我们只在下大雪的那天启动了这个备用方案。”
风景摄像机,它们记录的是一帧一帧的画面,而这些画面都会“讲故事”。
比如,5号风景摄像机表达的主题是北京中轴线,它架设在永定门以南一栋居民楼的楼顶,“出身”虽普通,视野却堪称绝妙。在能见度较好时,它的镜头能一路“穿”过城际高铁线、永定门、前门、天安门等,然后直达奥林匹克公园。由五座塔体组成的奥林匹克塔和远处的山是镜头中的理想“终点”。
由南至北,5号风景摄像机为全世界的观众创造了将北京中轴线尽收眼底的宝贵机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代表作之一,高铁在这幅画面的横轴线上快速叙事。而在更为核心的纵轴线上,由南往北,从老北京城到亚运村,再到奥林匹克公园——这则是一段对北京城市发展与体育大事记的融合记录。
冷却塔旁 绚丽腾飞
只为镜头而生的经典
首钢滑雪大跳台,它是本届冬奥会上的一则特例,是北京城里唯一的雪上项目场馆。从谷爱凌到苏翊鸣,这里不止一次见证了成绩表单上的“出道即经典”,同时也让全世界共赏了充满视觉冲击力的“三者合一”的一幕。
那么,这足为经典的画面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呢?
用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的协调制片人、原上海体育媒体人王海威的话来说,“它就是为电视转播镜头而生的。”换而言之,无论你是受邀进入现场的幸运观众,抑或是在场地内活动的持证人员,凭肉眼之能都无法捕捉到这经典一幕。
OBS隶属于国际奥委会旗下,其职责是制作奥运会的全球公共信号,然后再分发给各国各地区的电视机构。目前,OBS有五位协调制片人,每一位都负责着大约1/5的夏奥项目和1/5的冬奥项目。在本届冬奥会上,王海威分管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大跳台的电视转播工作。
从2008北京奥运会,到2022北京冬奥会,王海威已经深度参与了八届奥运会(包括夏季奥运会和冬奥会)的转播服务工作。从负责的项目来看,此番他所涉及到的场馆包括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冰立方(冰壶)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大跳台)。
从四年前第一次看到关于这处大跳台的设计时,王海威就预感到,“这里很可能成为北京冬奥会经典镜头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