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国男足抵达海口,正式开启出征西亚迎接世预赛12强赛最后两战前的集训。冲击卡塔尔世界杯已经无望,那么剩下两场比赛中,国足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完成?事实上,恰恰因为结果已经出现,使得李霄鹏率领的这支球队才有了更多调整的可能,大到建队架构,如主帅位置是否稳固的悬念,小到未来球员的组成,以及下一阶段的目标等,通过这两场比赛之后,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首席记者 刘闻超 述评
◆李霄鹏的未来
不崩盘是前提
尽管只是带队打了两场比赛,但是大年初一输给越南一战的负面影响不小,球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一般,这当中当然也有球队本身比较劳累、球员身心俱疲等因素。但客观来讲,从客场面对日本,到客场对阵越南,中国队在技战术层面的设计上都没有局部区域的亮点,是让人最为担忧的一点。
不妨把记忆倒退至李霄鹏上任前,理论上来说,如果不是李铁在个人言论和对外处事方式上的一些“不当”,单从成绩本身而言,中国足协乃至相关方面要调整主教练的决心可能还不会那么坚决。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李霄鹏带来不小压力,仅从上任之后的多次言论及对内管理方式来看,李霄鹏一如既往的“高情商”,并给大众留下了一定好感,可长此以往,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会逐渐转移至更重要的业务层面。
征战中超期间,李霄鹏曾连夺赛季最佳教练,不过2018赛季那次,海港是联赛冠军,如果不是佩雷拉曾经遭受过处罚,最后奖项归属可能还有悬念;而在2019年,李铁执教武汉队拿到联赛第六,当时对于二李之间的争夺,外界也是猜测不一,直到颁奖前一天,山东泰山在足协杯上饮恨而归,才有了后来的“三闷棍”一说。李霄鹏成为国足主帅,更多给人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以国足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本土教练无论谁来都不会容易,这点上李霄鹏体现了勇气和担当,可问题是,光靠这些肯定是不够的。
12强赛小组赛最后两战,中国队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沙特仍然需要抢分,从而为自己争取一个出线机会。倒是阿曼已经没有晋级希望,看上去战意不会太足。对于最后两场比赛,中国队方面的预期是不能崩盘,换句话说就是各方都不希望看到球队以两连败收场,一旦极端情况出现,国足新教练组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足球的未来
12强赛后何去何从
可以预见的是,在结束最后两场12强赛任务之后,外界、包括中国足协内部等各方,都会对此次世预赛的过程有一番总结。但我们要说的是,这样的总结,并不应该仅仅针对世预赛本身,而是应该更广泛、更完整地去看待问题。
从结果来说,各方对于国足又一次失去世界杯决赛圈资格,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大家更关注的是,未来的每一步是不是能够做得更好。在这之前,有几件事需要清晰,首先是职业联赛、国字号队伍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往我们的每一次目标制定,都更像是着眼于一届或者几届大赛,而非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平衡好职业联赛与青训培养之间的带动关系,设计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竞赛体系,是行业决策者与规则制定方需要学习和考量的。
世预赛结束之后,新赛季的中超联赛就要开始,考虑到大部分国脚过去两年积累的疲劳,以及联赛整体投入的锐减等因素,纵使恢复主客场,比赛的氛围、质量都可想而知。就国字号层面而言,近两年的主要任务莫过于今年的亚运会和明年的亚洲杯,再往后就是2024巴黎奥运会的预选赛……不过,从已知的几个方面信息来看,情况都不太乐观,扬科维奇的球队自去年退出U 23亚洲杯后,一直都没有太多磨合以及正式比赛锻炼的机会;成年国家队出征亚洲杯的阵容建设、教练组构成、归化球员的管理等都是问题;而冲击奥运预选赛的U 21国青在参加了两年职业联赛后,今年又面临戛然而止的情况……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即使最终这些比赛的结果都不如人意,我们也应该更多从最重要的青训层面去抓好基础,更坚定地做更多符合规律的小事,而不只是针对眼前的各种“任务”。中国足球的失利不是一场、一天构成的,而它可能的回暖更不会是一朝一夕的。
◆国脚的未来
广州球员出路在哪?
国脚们的未来,分两种。一种是,在国家队的未来,另一种则是各自接下去职业生涯的未来。
李霄鹏上任后,曾经在上海举行过一次超大规模的集训,目的被认为是整合各年龄段人员,从中为剩余比赛乃至之后的建队方向做考虑。仅从国家队的历史来看,新人很难顶上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一方面是由于原有的球员更加成熟,在联赛中普遍证明过自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真正冒尖的“接班人”不多,无法撼动那些“老人”。
在这支被带到海口的队伍中,其实有许多人的未来都不算明朗。有多达10名来自广州队的球员被召入,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等到新赛季开始后,真正剩下的广州队国脚只有寥寥几人。目前,甚至包括年轻的吴少聪等人,也不乏转会传闻。除了职业生涯的未来,不少国脚也都面临着欠薪的问题,国足在上海集训时的两位队长吴曦和蒿俊闵,就是其中的典型。广州队的情况更是无需赘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几名归化球员的未来。艾克森与海港之间的传闻沸沸扬扬,只是目前看来,更像是经纪人层面的推动。艾克森是一个缩影,包括他在内,几名非血缘归化球员都与广州队完成了解约,并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一位敲定新赛季的下家。的确有几家俱乐部对他们中的不少人感兴趣,可前提是,现在大环境变了,所有俱乐部都不想花太多“冤枉钱”。而费南多上一次的中途离开,也为此次集训和后续比赛期间,归化球员能否真正到齐打上了一个问号。重庆队时的费南多,与中国国脚“小摩托”,似乎始终是两个人。
如果,在最后两场比赛中,对于归化球员的管理、约束都不能达到足够的效果,又或者几人的状态以及新赛季的去向迟迟不明朗,那么相关方面就有必要考虑一下几人的未来了。毕竟,要想做到预期中的年轻化建队模式的话,这几人的年龄其实也都不太符合要求。
◆新人的未来
最后两场谁有机会上
负于越南之后,中国足协在国足隔离期间宣布了一份国脚补招名单,其中包括了总共10名球员。从年龄上看,除了1993届的廖力生外,七人为“95后”球员,吴少聪和蒋圣龙则是“00后”球员。一时间,国足考虑“年轻化”的呼声开始出现。
然而,呼声是一方面,球队真正要年轻化,过程一点都不容易。在本届国足之前,无论是佩兰时期还是之后的里皮时期,重用中生代乃至老将的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与此同时,中国各级U系列队伍在洲际赛场不是成绩不佳,就是得不到像样的锻炼,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成年国家队教练组很难放开手脚让年轻球员直接锻炼,何况他们自己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份10人名单中,只有廖力生、高准翼和杨立瑜有过国家队A级出场记录,换句话说,他们其实本就是国足的储备人选。其他几人中,童磊、段刘愚、高天意、严鼎皓都是国内1997-1998届的佼佼者,但他们其实也已经24-25岁了,本身就应该是逐渐走向成熟的年纪。过去一年的联赛中,在这个年龄段涌现了不少好苗子,比如海港队的魏震、李申圆等,只能说,目前国足的所谓年轻化战略,只不过是一种符合国足历史轨迹的正常调整尝试。相比之下,韩佳奇、吴少聪、蒋圣龙为首的1999-2000年龄段球员中,除韩佳奇基本是俱乐部主力外,吴少聪上赛季得到了不少比赛的机会,蒋圣龙在租借离开申花前,整体机会也不算多,这个年龄段的代表还是已经打上首发的朱辰杰。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也已经22岁。
此次前往西亚的过程中,扬科维奇率领的U23国足将与国足同进同出。中国足坛缺少年轻球员吗?从选材的基数角度来说,的确不多。而目前中国队缺少可供选择的年轻人吗?倒也不完全是,关键在于,这批年轻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历练、是否可以得到符合现代化足球思路的指导,以及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是否足够。
在最后两场12强赛比赛中,教练组极有可能会派出更多的年轻面孔,此前像朱辰杰、戴伟浚等已经有过亮相,可能称得上是好消息的是,在没有了成绩压力的大背景下,这些新面孔有理由以更加享受比赛的方式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