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勇挑重担,巴黎之前都是磨砺
第A09版:游泳 2022-06-27
“劳模”张雨霏自嘲追着冠亚军合影

勇挑重担,巴黎之前都是磨砺

章丽倩

七个项目,八个比赛日,一共拼了16枪,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参赛后,张雨霏在本届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上的收获是三枚铜牌、一个第四名、一个第五名、两个第六名。也许,这与一些支持者的赛前预期有所出入,但对这位24岁的奥运冠军而言,她却是正在调适自己迎向巴黎奥运会的最佳节奏。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前所未有的16枪 新周期从“找茬”开始

在东京奥运会后的这近一年里,张雨霏仅参加了两站大赛,其一是去年9月的全运会,其二是去年12月在阿布扎比举办的第15届短池游泳世锦赛。之后受疫情影响,张雨霏经历了近半年的大赛空白(处于长期封闭集训状态),直至本届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才重新“上线”。

以巴黎奥运周期的概念来说,这是她新一轮奋斗的起点。“通过这16枪比赛,发现很多问题,希望在接下来两年多时间里,把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到巴黎奥运会时,展现一个完美的自己。”张雨霏对本次世锦赛之行总结道。

女子50米蝶泳、100米蝶泳、200米蝶泳、50米自由泳、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张雨霏本次共参加了七个项目的角逐,最终获得三枚铜牌、一个第四名、一个第五名、两个第六名。在八个比赛日里一共游了16枪,这是她在国际大赛场上从未经历过的超高强度。

据了解,张雨霏此番之所以参加了多达七个项目的角逐(赛前还曾有参加八项的计划),一定程度上是队内测试加综合评估的选拔结果。同时,在经历东京奥运会后,她也有了更多挺身而出的责任感。

对此,张雨霏在世锦赛前有过回应。“从东京奥运会、全运会,再到世锦赛,赛事越比越多,我觉得这是一种磨炼。总会有人去挑起重担,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而从结果来看,尽管三枚铜牌与外界的赛前预期或有一些出入,但之于张雨霏仍是一次既特殊又宝贵的磨炼,并且收获良多。

“这是我成为奥运冠军后,在长池的第一次世界大赛。大家非常关注奥运冠军在奥运会后的第一次大赛表现,起初我是有心理压力的,怕辜负大家的期待。回顾自己从100米蝶状态低迷,一点一点改进,直到50米蝶,游出自己的最好成绩。心理上经历很多,也收获很多。”在女子50米蝶泳决赛中,张雨霏游出25.32秒,是她在该项目中的个人最好成绩。

“不停下脚步,一直在奔跑。2022,8天16枪,我可以更好。”在即将与布达佩斯告别之际,张雨霏不忘在社交平台上给自己稍作总结,也加油打气。

超漫长的集训备战 多点“放飞”助调适

从一届奥运会落幕到下一届奥运会开幕,其间通常隔四年。东京奥运会和巴黎奥运会的关系有些特别,由于前者延期一年举办,所以巴黎奥运备战期便缩短为三年。然而即便只有三年,也没运动员能以全盛状态跑完全程——有起有伏、掌握好节奏才是一名成熟运动员的有为之道。

如今,张雨霏正朝这个方向努力着。“我看到国外很多老将都是以这样的周期训练,有起有伏,职业生涯很长,我非常羡慕那些老将,希望走这样一条路。”“我也是从十七八岁过来的,那时不存在四年周期,有比赛就冲,谁也不怕,现在追逐的对象只有自己,超越的目标也是自己。”

张弛有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届世锦赛上,张雨霏还参加了女子50米自由泳的比赛,尽管名次是第五名,但能在大赛场上完成不换气游完50米的技术挑战还是让她感觉有所得。在疫情造成的几乎可以半年计的漫长封闭集训中,类似的“玩票”或者说“放飞”,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运动员身心调适的作用。

在前一阶段的备战中,中国游泳队的运动员虽每周仍有一日休息,但无论训练时还是休息时都基本只能在基地内活动的情况下,自行“找乐子”就显得太重要了。在那段日子里,张雨霏不仅第一次成功尝试了仰泳的标准出发,还去基地里的水上运动场、羽毛球馆等都做了放松体验。

“最近半年我尝试了很多其他运动和新鲜事物,比如赛艇,想从别的体育项目中汲取一些对游泳有用的内容,比如身体核心控制。如果能把这些挪移到游泳中,会对我有帮助。”张雨霏分享道。

登顶后山峰仍高峻 从头来跬步创新机

东京奥运会后,张雨霏的教练崔登荣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其中就包括他发在朋友圈里的那句“当你到达山顶时,山并没有变小”。对东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100米蝶泳亚军张雨霏来说,没什么荣誉可以理所应当地继承,在通往巴黎奥运会的备战路上,她和所有选手一样,都得一步步地重新经历。

平日里,张雨霏在称呼崔登荣教练时,常是“崔导”和“崔爸”轮着叫。彼此信任,理念相投,这是他们自2017年开始合作后一步步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成功不是属于跑得最快的人,而是属于一直在跑的人。”崔教练常会在朋友圈里分享“鸡汤”,为的是把一些他认为有用的话让重要的人看到。不用怀疑,张雨霏经常就是他的“鸡汤”投喂头号对象。

“有些话,不管是鼓励的话还是指出问题的话,并不是非要面对面讲出来才有效果。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意思点到了就好。”崔登荣曾这样告诉记者。

女子100米蝶泳决赛,这是张雨霏在本届世锦赛上的第一项个人决赛。在以56.41秒获得铜牌后,她表示由于前一阶段的备战不像东京奥运会前那样充分,“训练保持得不是很好”,所以这是一个“还算满意”的成绩。同时关键的一点是,这场决赛让张雨霏清楚意识到,面对当下的多莉·赫斯克,她就算拿出更好的状态也很难获胜。

等到在绝对主项的女子200米蝶泳中也以第三名完赛后,张雨霏就更加清醒了,“说实话,这次备战训练不太到位,感到压力很大。”“和东京奥运会时不一样,那时200米蝶泳我十拿九稳,很有信心,这次有点患得患失。”另外,在本届世锦赛上横空出世的15岁加拿大天才少女萨默·麦金托(本次获女子200米蝶泳和400米混合泳世锦赛金牌),也会让张雨霏在之后的奥运备战中更有紧迫感。

每一次国际大赛,既是见识世界的机会,也是认清自我的机会。对张雨霏而言,作为巴黎奥运周期的新起点,本届世锦赛虽未能成就她的“金牌大满贯”(在奥运会、短池游泳世锦赛和游泳世锦赛上都获得女子200米蝶泳金牌)心愿,但这仍旧是她在备战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常看一半的随身书 静心时的最佳陪伴

对成名后的运动员来说,如果想继续冲事业,他们就需要加练“防噪音”技能,即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听取和接受外部舆论。张雨霏的“防噪音”技能则常表现为阅读书籍助静心。

《墨菲定律》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是张雨霏出门训练或参赛时常会带着的两本随身书。其实,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些随身书除了可供内容阅读外,经常起到的还是“工具书”的作用——是可以帮助她在各种环境中都较快速静下心来的工具。

所以,张雨霏常常得用比较多的时间才能看完一整本书,而看到一半就暂停,未来有机会再续则是常态。

“人是奥运的人,状态不是奥运的状态”,这是张雨霏在本届世锦赛期间发出的一句感慨。东京奥运会周期结束后,她原本计划第一年是调整年,在得知要参加本次世锦赛后,她坦言多少有些紧张。不过如今,赛事已罢,在经历了久违的国际大赛实战后,相信她一定会让自己静下心来,重新整装出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