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时隔近四年,德比又一次回到上海。尽管这期间两队仍有八次交锋,但毕竟在中立场地举行的比赛,要少了许多德比的味道。主客场制是职业联赛的最大魅力之一,也赋予了德比这类特殊比赛额外的吸引力。
无论场内还是场外,久违的上海德比终于回归足球本身。尽管仍存在这样那样的“花絮”,但这也是焦点战的正常注脚,并不影响主旋律。1比1的比分肯定无法让所有人满意,舆论谈论的是申花如何在半场落后时重新找回感觉,或是牌面更好的海港究竟错在哪里,而不是裁判漏判了对方的犯规,或者谁才是真正的上海老大。审视自己才是一种进步。这是过去十年里上海德比所缺少的。
从2014年绿地和上港相隔数月陆续入主申花、东亚两队,上海德比的竞争感陡然升温。竞争是发展的动力,但这取决于参与者能否从自身找到问题与解决方案,如若永远在抨击和抱怨对手,寻找各种客观原因来给自己提供下楼的台阶,那又怎么可能进步?
“不狂不放”是朱骏时代留给申花的烙印。不得不承认,这句短小有力的口号乍一听很吸引人,也匹配朱骏的个人气质。但在绿地时期,“狂放”里任性的一面被无限放大,球队上上下下在场内场外都会不经意露出戾气。这个时期里申花队的一些场景,将成为中国职业足球历史黑镜头集锦的重要部分。别轻易为他们点赞,爱点赞的容易被协助调查。
申花的绿地时期,两次足协杯勉强成为遮羞布,联赛战绩可谓惨不忍睹,关键钱没少花,几十亿撒出去却收获寥寥。另一方面,球队的外部形象也被污化。这不是“不狂不放”这句口号的问题,而是内部气氛所带来的气质变化。纽约尼克斯、格拉斯哥流浪者也都喊出过“与世界为敌”,但终究靠的是球场上的表现,而不是把自己变成让所有第三方球迷都讨厌的恶人谷。
完成股改的申花终于可以彻底换一种活法。这不仅仅在于投资方本身的改变,某些人走了,某些人不能再回来,俱乐部终究得以甩掉过去所有的包袱与诅咒。无论是前三轮还是德比战,申花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质:专注于足球、专注于自己。今年即将迎来30周岁的申花告别了那段歧途,重新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