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同一天的两场比赛 再说珠峰救人事件 体育电影正抢手 商人重利轻梅西 可贵的爱
第A02版:专栏 2023-06-16

再说珠峰救人事件

麦城

麦城

两名中国登山者在珠峰救下一名遇险的同胞登山者,并为此向夏尔巴向导支付了1万美元的报酬,然而,后者转危为安之后,却传出不但吝啬于表达感激,甚至还只愿意出4000美元的消息,这位L女士迅速被贴上了“忘恩负义”的标签。

随着报道数量增加,各方信息得以汇总,事实拼图终于渐趋完整。

两名救人者是毫无疑问的英雄。他们遇到L女士的时候,她的确和自己的向导分开,独自陷入危境,氧气也已用完,而不是像一些传闻所说的那样“只是在休息”。两名救人者放弃了前期耗费巨大的宝贵的登顶机会,让出自己的氧气并支付重金。

登山界公认的说法是,“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度”,他们却可谓不计得失。这其中固然有同胞(甚至队友)之谊和自身状态装备有余裕等有利因素,但能做出这个决定仍然殊为不易。

近年来,登山界一直有一种担心是,“(海拔)8000米以上无道德”,道德标准的下降会演变为滑坡,让见死不救从“情有可原”变为“天经地义”,这次两位的义举无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L女士遭受了网友带着朴素正义观的口诛笔伐,但不少情绪并非基于事实而是存在误解。例如有人以为她是“私自违规登山”,事实则是她作为和两名救人者同一登山队的队友,因为请不出较长的假期而不得不选择其他合规的登山机构;又如“只愿意出4000美元”的表述,其实缘于她认为自己报名的登山机构应该为此负责并支付救人者费用,而不是她无意报偿救人者。

登山机构随后“认领”了责任,并承担了1万美元的救人费用,尽管,这远远无法弥补救人者的金钱和时间成本的损失。

至于L女士吝于向救命恩人表达谢意,则当然值得批评,但人性格有异,表达方式不同,未必真的没有感恩。更何况,她还处于死里逃生的恢复期,身心状态的异常也可能成为阻碍表达的原因。网友的急公好义之心可以理解,但在事实并不完整的情况下对她大加批判并不可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