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16家球会争夺“俱乐部之王” 健步走、跑步、自行车人气领先
第A12版:体育生活 2023-07-03
超50%上海人常体育锻炼

健步走、跑步、自行车人气领先

章丽倩

你知道吗,在2022年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达到50.1%,较2021年的49.0%增加1.1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比例过半。而在受大众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健步走(49.8%)、跑步(43.4%)、自行车(34.2%)正是人气领先的前三位。以上权威数据就来自于新近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代表性数据持续向上主要“动因”健体减压

在历年发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中,“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这两项往往格外醒目。

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1平方米,较2021年人均2.44平方米增加了0.07平方米;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达到50.1%,较2021年的49.0%增加1.1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比例过半。

去年,上海市继续推进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47.83万平方米,各区共完成健身设施重点项目1949个。其中包括:都市运动中心12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个、市民健身驿站32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54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319个、市民健身步道147条、市民多功能运动场144片、社会足球场(含社区足球场)20个、体育公园3个、大居体育设施3个、羽毛球场186片,以及其他区级项目19个。

《202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在19周岁及以上市民中,50周岁及以上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高于50周岁以下市民。与2021年相比,40周岁以下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略有上升,40周岁及以上市民该比例路微下降。疫情期间,线上健身成为网络爆款,年轻市民采用线上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中老年市民受制于线上工作和照顾家庭的双重压力,或者受制于体育锻炼场地的可获性,体育锻炼受到一定影响。

去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上海市民进行锻炼前三位的目的是: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增加体力活动;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上海市民选择比重前三位的体育锻炼项目分别是健步走(49.8%)、跑步(43.4%)、自行车(34.2%),再往后则是羽毛球(31.5%)、游泳(19.8%)等。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四化”趋势愈加明显

与历年版本相比,《202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划出了哪些新重点呢?上海体育大学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承担了报告的评估工作,该中心负责人戴健教授表示,均等化、标准化、融合化、数字化的趋势已进一步显露。

“均等化是公共体育服务构建中特别需要强化的一点。这在上海近几年的建设中有了明显变化,比如都市运动中心的区级覆盖率,还有社区健身中心在街镇的覆盖率等,这些都有提升,让市民们可以更好、更方便地去到健身空间。”戴健教授介绍道。

标准化,它则在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

融合化的代表性体现则是“体育+医疗”模式。去年,上海继续组织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运动健康师培训,开展“体医交叉培训”。本市16个区已全部开展“运动干预”项目,就老年人功能性体适能、高血压、糖尿病、体质改善等进行运动干预,有效干预人数达4209人。

近几年,上海正积极推进体育服务数字化的转型。“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条件的或基本符合条件的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就接入一网通办。接入以后,可以方便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场馆预订、信息服务查询等,在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解决“断层”之忧增加会员凝聚力

对于上海市台球俱乐部联赛的成长,出现在总决赛现场的上海市台球协会赛事管理中心副主任、国际级台球裁判员郑伟利相当有发言权。算上今年,他已经七次带队参赛,是该赛事不折不扣的老朋友。本届比赛,他率领的睿弗利一队战胜了夺冠热门丁俊晖海上海队,但遗憾止步八强。

谈到坚持参赛,郑伟利表示,不同于职业赛事,俱乐部联赛最重要的是让更多选手参与进来,进而帮助台球运动普及和推广。有了比赛的支撑,业余选手才有更多机会感受比赛气氛,加入到台球大家庭中的爱好者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市台球俱乐部联赛创办于2016年,初衷在于化解上海斯诺克运动出现的“断层”之忧,同时为沪上台球俱乐部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

八年时间里,赛事持续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俱乐部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即使在三年疫情特殊时期,比赛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见缝插针持续推进,成为上海台球行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历经多年的耕耘和打磨,如今的赛事内容更加丰富、竞争更加激烈,参赛队伍水平不断提升,已然成为上海台球又一项经典赛事。

对此,郑伟利坦言相关赛事的成功举办,无论是对台球运动还是对俱乐部经营者来说,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他认为这个创办了八年的品牌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帮助台球爱好者提升水平,帮助台球俱乐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比赛多了,来俱乐部练球的球员自然多了,凝聚力也更强。大家其实每年都盼着这个俱乐部联赛,能走出去和不同的俱乐部进行交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