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5日,在河南理工大学举行的2023年全国大学生地掷球锦标赛上,上海市民地掷球集训队取得了小金属球女子准确抛击第三名、小金属球女子三人赛第五名、小金属球男子准确抛击第四名等优异成绩。从带队参加2021年首次进入全运会群众项目的地掷球比赛,到如今又取得亮眼成绩,最让上海市民地掷球集训队主教练娇皎开心的,并不是成绩上的进步,而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申城正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触地掷球,开展地掷球运动。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小众“非奥”也能追梦
地掷球是一项集娱乐性与竞技性、脑力活动和身体锻炼于一体的运动项目,既适宜于青少年,又适合于中老年人,现已成为广大群众热爱的时尚休闲健身运动。
娇皎曾是一名游泳项目的运动员,直到她进入西安体育学院学习后,她才接触到地掷球这项运动。“比起训练枯燥的游泳来说,地掷球对我来说有趣得多,有种‘一见钟情’的感觉。”随后娇皎便转项成为了一名地掷球运动员。
2002年毕业以后,娇皎来到上海,并开始地掷球的推广工作。2021年,地掷球首次成为全运会群众体育项目,让娇皎看到了地掷球在上海进一步普及的可能,如今她作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体育部的副教授,也积极在校园中普及地掷球运动。
今年,她带队参与了2023年全国大学生地掷球锦标赛。队员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校共15名运动员组建。其中,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队员们大多是首次参赛,仅仅是在赛前集训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河南理工大学的户外赛场上,队员们顶着最高温度接近40摄氏度的天气与对手激烈竞技,让娇皎似乎也回到了20多年前自己参赛的时光。“虽然地掷球不像足球、篮球这些大项,是一个小众的‘非奥’项目,但我看到学生们追梦时的样子,同样是最美的。”因为地掷球这项运动,这些学生有机会能登上全国比赛的舞台,冲击一次“冠军梦”。
走进校园 走上街头
如今,地掷球虽然仍然属于小众项目,但正一点点走进申城的校园和街头,越来越多的市民有机会接触到这项运动。
在本次参赛的15名队员中,有一名队员罗光哲来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不同于许多从零开始训练的队友,他从高中就已经开始接触地掷球运动。
罗光哲的母校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上海市市南中学。2019年,上海市市南中学开始引入塑质地掷球项目,作为市南中学中意高中教育合作项目——中意班的专项体育课程。“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地掷球就像是‘国球’一样的存在,学习地掷球,同样也是体验意大利的一种传统文化。”上海市市南中学的地掷球教练翁狄介绍,随着地掷球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培养出了不少像罗光哲这样优秀的地掷球青少年运动员。
去年,在2022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中,闵行区马桥镇举办了上海市首届地掷球联赛,共吸引了来自上海各区的12个代表队集聚于此,以球会友,切磋技艺。首届上海市地掷球联赛的举办,促进了这项目运动在上海的普及。
今年,地掷球成功入选2023年上海市体育项目培育推广活动。和地掷球相似,入选的其他不少项目都是小众的“非奥”项目,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比起很多传统的项目,它们的上手难度较低,不需要从小培养的专项能力也能参与比赛。对许多小时候遗憾没能成为运动员的市民来说,这些项目其实更能提升他们的运动参与感。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市民动起来,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些小众项目,也许更能获得市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