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第A08版:大运 2023-08-04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大运会也有他们幕后的付出 李一平

日前,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成都开幕。大运会是世界青年展示体育才华和文化交流的盛会,本次大运会共有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参加。除了大学生运动员外,本次赛事还有来自115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2万名赛会志愿者以及分布于40个竞赛场馆中心运行团队的20494人参与其中。他们虽然没有身处主赛场,但他们同样是大运会的一部分,大运会也在他们的心中。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下水数百次,为赛事保驾护航

成都大运会男子水球赛场,泳池中激战正酣,观众和裁判都紧盯着场中战况,几乎没人注意到周健强从角落里的座位起身,赤脚走到场边,慢慢蹲下,扶着泳池的边,尽量不弄出声音地进入池中,把球员打到场边的水球捡起,再安静地游回池边。

周健强本是成都市双流体育中心的救生员,他对水并不陌生,但接触大运会,是第一次。

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16岁才开始学习游泳。“虽然有点晚,但当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游泳。”2019年,他成为一名救生员。

今年7月,他接到通知,将参加大运会的服务工作。“有球打到场边,我就得立刻下水去捡,还不能干扰比赛,尽量不弄出声音,一场比赛四节,每节8分钟,一天要盯好几场。”周健强拿着毛巾,刚刚擦拭几下身上的水,又有球打到了场边,他把毛巾往椅子上一扔,又快步向泳池走去。

水球在国内虽然是冷门运动,但是中国队面对意大利、美国等强队,全力拼搏,在场上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进攻,不仅让全场观众热血沸腾,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项目。只不过,很多人看不到周健强。

“我们不能影响比赛,必须低调,但得时刻盯着赛场,其实挺忙的,但不觉得辛苦,我觉得能参与大运会工作很有意义,也很自豪。”虽然比赛上午10点开始,但周健强每天早上7点就到了场馆,晚上6点多才回家,“以防万一,有事需要我们。”

成都大运会的举办让世界更了解这座“天府之城”,也让周健强对体育有了别样的认识。“虽然我和同事们就在角落里坐着,但我不仅看到了运动员拼搏,也看到了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里交流,感受成都,感受我的国家,所以为大运会做贡献让我很自豪。”他说。

夕阳西下,周健强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回家。场馆外,他指着远方说:“世界各地的人来到成都,有一天我也想去看看世界,我喜欢山水,也向往自由,但我不会离开成都生活,我爱这里,它就住在我的心里。”

每一件藏品,都传播着大运精神

2011年,第26届大运会在深圳举行,当时正在广州上学的张恒源第一次知道了还有一个专门为全世界青年大学生举行的运动会。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12年后的成都大运会,他成为了一名成都大运会博物馆讲解员。张恒源对大运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大运会的理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去年刚刚从成都锦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的张恒源是大运会博物馆最早的一批工作人员。“其实最初,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主持人或者是出镜记者,我也去过电视台实习。”但当时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张恒源在实习单位呆了几个月,却发现这可能并不是他真正适合的工作。又碰上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开始招募讲解员,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目前,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收藏实物展品1000余件,影像及电子文档资料近8万件。除本届大运会的珍贵实物外,博物馆还征集到世界大运会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奖牌、火炬、会徽、吉祥物等重要藏品。张恒源为了讲解内容做了三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都按资料将每一件藏品的来龙去脉给观众讲清楚,一层展厅就要讲解40分钟。“我发现观众听着很疲劳,我自己讲起来也很累,我就开始对讲解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去挖掘一些有趣的故事,再把每一部分展板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串联起来,这样才能让观众更有兴趣。”

7月29日,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为了让更多来自外地的游客也能了解大运精神,博物馆在第二天就在原本仅能线上预约的基础上,开设了线下的预约通道,让接待的游客数一下暴涨到了3500多人。来看展的人多了,张恒源的工作也就更忙了。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其间陆续为观众讲解了3个多小时,但观众的热情让张恒源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接待期间,张恒源还碰到了不少曾经参与过往届大运会的外国友人。虽然他们看不懂展板上的中文,但在图片墙上,他们找寻着自己参与过的痕迹,许多人都会激动地指着照片,告诉张恒源这就是自己。看着他们从那些历史照片中找到一份独特的归属感,张恒源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传播大运精神的使者。

“正如大运会的口号:‘成都成就梦想’,我觉得大运会不只是成就运动员的梦想,也是在成就我们这些保障人员的梦想。”张恒源说,“我要做一名大运理念、文化、精神的传播者。”

“小青椒”是成都大运会志愿者的昵称,他们以细心与热情,与全球青年一起共享盛会,在奋斗中成就青春梦想

“小青椒”为大运喝彩

7月31日一大早,成都大运村内,来自成都大学的志愿者龚佳便开始了每日例行工作,对接、核对媒体需求,与业务口人员进行报备等。

目前,成都大运会正如火如荼进行,赛场上大学生运动员展现着青春风采;与此同时,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也在赛场内外挥洒着热情,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小青椒”。“青椒”谐音“青交”,即青年交往,寓意着大运会是一场世界青年交往交流的盛会。

在媒体下榻的成都龙之梦酒店旁,有一个专门往返于媒体酒店和主媒体中心MMC之间的乘车点。每天,参与大运会报道的媒体记者们都从这里出发,前往主媒体中心。小蔡是一名驻点乘车点的“小青椒”。

“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帮一些携带了很多设备的媒体老师搭把手,以及回答媒体老师们的一些问题。”虽然工作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小蔡仍然乐在其中。在发车间隙,他也很乐意和走南闯北的媒体记者聊聊天。“其实我特别向往你们的生活,每天都有很新奇的挑战。”

2021年,成都大运会当时第一次招募支援者时,小蔡便报名了“小青椒”计划。当时他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成都大运会延期到了2023年举办,小蔡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还挺可惜的,正好后面我也打算考研,没想到正好就边工作边考上了研究生。”今年9月,小蔡就将前往天津读研。为了圆自己的志愿者梦,他选择提前从公司离职,重新成为了一名大运会志愿者。

大运会开赛期间,小蔡每天驻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夏季炎热的日晒让他的肤色更深了几个色号。但对他来说,2023年的夏天将成为他永远宝贵的记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