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学会讲故事 阿扎尔没动力 改变 中国女足年内的最后一役 洲运会知多少
第A02版:专栏 2023-10-11

改变

沈雷

沈雷

杭州亚运会落幕了。这是我个人在现场参与的第五届亚运会,也是作为媒体人,感觉最特殊的一届。

这亲自体验的五届大赛贯穿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本世纪初互联网刚刚兴起,甚至还有部分同行发稿仍然手写,需要使用传真机;在多哈、在仁川,上网从宽带转为无线,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也品种繁多——从手机、手提电脑到数码相机、电子录音笔;直至如今,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汇聚于手机,当然,手提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仍是写作和编辑时的必要工具,但在部分时候由手机取代也未尝不可。

工具的不同只是工作变化的显性层面罢了。

在混合采访区、新闻发布会这样的第一采访现场,拿着录音笔认真提问的记者越来越少,更多人只是举着手机拍摄视频,对采访对象的要求也成了“比个心、比个心”——比个心就足够了,够撑起10秒的视频了,不需要听更多的话,不需要去试着挖出更多的内容,更不需要想着去提炼运动员情绪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工具的变化助推了如今“新闻”供需关系的巨变,如果它们能被称为“新闻”的话。小巧轻便且多功能的手机,让日常拍摄视频成为一种可能。十年前拍摄视频需要大型设备,哪怕手持微型摄像机也极为醒目,如今一台手机可以解决一切,也让类似在混合区拍摄的行为(这是大型国际比赛禁止的采访手段)变得更隐蔽、更具有可操作性。大量的素材产生,也让受众彻底改变了获取信息的习惯——现代人类总是倾向于更简单的思维方式,显然视频只用得到具象思维,要比阅读的抽象思维简单得多——而信息的真伪与背后的价值,并不是普通受众会去思考的问题,于是成为主流的呈现不是情绪,就是连情绪都算不上的……花边。

作为业内人士,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百余年前,“黄色新闻”曾在欧美遍地横行,随着专业主义在新闻界逐渐建立,“黄色新闻”才成为边缘产品。然而绕了一个圈,这个行业又回到过去的原点。甚至今天的10秒、15秒视频比之“黄色新闻”都不及,不需要构思,不需要推敲,只需要一两个镜头和一个“引人入胜”的大标题。

在流量面前,很多人、很多机构不得不选择妥协,为稻梁谋。个人终是拧不过时代,但这个流量的时代真的对吗?这个时代的流量真的有意义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